本文就讲一下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对应的知识点。 希望这些中国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能够对文友们有所帮助。 如果文友喜欢本站,可以直接收藏。
中国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
卞伟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籍主要是用竹子制成的。 将竹子打碎成竹棍,称竹“简”,然后用火烘干,在上面书写。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 一张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少则几十行,多则八九行。 一本书需要很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坚固的绳子编织在一起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很多竹简连在一起组成的,所以有相当的份量。
孔子花了很大力气读完了整本《易》,基本明白了它的内容。 很快我又读了一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然后,他又读了第三遍,彻底领会了它的精神实质。 之后,为了深入研究这本书,并向弟子们讲解,他又读了无数遍。 就这样读了又读,连接竹简的牛皮带子已经磨损了好几次,不得不多次更换新的。
读到这里,孔子仍谦虚地说:“如果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完全掌握《易》的文字和品质了。
悬臂脊柱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又名季子,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 年轻时与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 完成学业后,他到各国游说,希望各国君主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一无所获。 最后,他的钱花光了,只能回家。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看不起他。 邻居们也偷偷地嘲笑他,这让他很恼火。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 从此,他闭门读书,常常学习到深夜。 有时他太累了,就打瞌睡。 如果他想睡觉,他就会用冷水叫醒自己。 不过,最后冷水也没用,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一把锥子,等他打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扎大腿。 就这样,我突然感到疼痛,于是我就醒了,继续看书。 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于是又去游说,最后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政治家。
东汉时期,也有一个像苏秦一样勤奋读书的人。 他的名字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 起初,他因知识浅薄而不受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 他常常关上门,一个人如饥似渴地读书。 我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废寝忘食。 学习了半天,我累得打瞌睡了。 他想了很多刺激自己的方法,但最终都失去了效果。
他怕影响学习,所以想出了一个特殊的方法。 他找了一根绳子,把一端牢牢地绑在横梁上,另一端绑住了他的头发。 当他学习累了打瞌睡的时候,低下头的时候,绳子就会勒住他的头发,让他的头皮感到疼痛。 他会立即醒来并继续读书和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最终成为了一名大学者。
穿墙偷光
西汉时期,东海郡有一位大学士,名叫匡衡。 他读了很多书,知识渊博。 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天才,而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勤奋。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想读书,但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上学。 后来他向亲戚学习读书,获得了读书的能力。 但当时的书价非常高,家庭买不起。 那些家里有书的富人,也不愿意轻易借给别人。 于是,匡衡在农忙时节给有钱人打工。 他不付工资,只是请人借书给他看。 那些有钱人自然乐意这么做。 这样,匡衡就可以读很多书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他整天在地里干活,只有午休时间才有时间看书。 因此,往往要花十天半的时间才能看完一本书。 匡衡很着急,心想:我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读书。 晚上我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读书。 但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一盏油灯。 他应该怎么做?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着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它,忽见东墙有一丝光亮。 他站起来,走到墙边看了一眼。 原来,邻居家的烛光是从墙缝里透进来的。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刀在墙上挖了一个小洞。 邻居家点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里透了进来。 他利用射进来的光来读书。 书来了。 书来之不易,烛光来之不易,匡衡十分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 他以惊人的毅力读了很多书,最后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萤火雪
车胤,字五子,晋南平(今安乡、进士一带)人。 车寅从小就好学,但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买灯油晚上学习。 所以,晚上,他只能背诗。 一个夏天的夜晚,他在屋外看书时,突然看到天空中飞舞着萤火虫,就像田野里的星星一样。 他突然想到:萤火虫的光不就像黑夜里的灯吗? 这样我就可以整夜努力学习了! 想到这里,他立即找来了白绸子,绑进了一个小袋子里。 他还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房间里。 结果发现亮了很多。 车寅就这样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历任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
同朝的孙康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看不了书,只好早点睡觉。 他觉得时间就这样溜走,实在是太可惜了。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惊醒。 当他扭头看向窗户时,发现一丝光线从窗缝中透了进来。 原来是大雪反射出来的,可以用来看书。 于是他顿时没有了疲倦,立刻穿好衣服,拿出书本,就往外走去。 宽阔的大地上反射出的雪光,比屋内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开始读书。 他的手脚都冻僵了,他一边起身一边跑,一边搓着手指。 从此,每当夜里下雪,他就不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学习。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促进了他的知识突飞猛进,他成为了一个有教养的人。 后来,他做了大官。
闻鸡香味,跳舞
祖逖和刘琨是晋朝的两位名将。 24岁时,祖逖出任泗州主簿,掌管文书书籍。 刘琨是汉代中山景王刘胜的后裔,也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年轻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做一些好事。
当时,西晋皇室相互争斗,争夺权力。 各少数民族领导人趁机起兵造反,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坤对此非常着急。 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干活,晚上回家谈论国家大事,谈论如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他们聊了大半夜,累了就合着被子睡着了。
有一天,他们聊得很晚,一睡着,刘琨就鼾声如雷。 刚睡了一会儿,祖逖突然听到鸡叫声,就把刘琨叫醒了,说道:“你听,你听,这不是野鸡的叫声吗?我怕天下要动了。”虽然很混乱,但我们仍然可以安然入睡。” 真的吗?”刘坤揉了揉眼睛想了想,说道:“是啊! 居安思危!”于是两人起身来到院子里,拔刀共舞,一直到天亮才休息。
后来祖逖、刘琨竭力收复北方,立下汗马功劳。 而他们早年闻鸡起舞的故事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
喇叭挂书
李密,隋末辽东人,年轻时曾在隋炀帝宫中担任侍卫。 他生性活跃。 当他值班时,他四处张望,被隋炀帝发现了。 他认为这孩子不诚实,所以免去了他的职责。 李密并不郁闷。 回国后,他刻苦学习,立志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次,李泌骑着牛出去见朋友。 途中,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抽空阅读。 途中,他偶然遇见了越国公杨素。 杨素见这个年轻人如此好学,有些惊讶,便追问道:“你是哪里来的?怎么学习这么努力?” 李密认识杨素,赶紧下车。 再见。 杨素又问他读什么书,李泌说:“项羽传”。 交谈中,杨素发现李密真是一个人才。 杨素回到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问、才华、气度都比你的兄弟们强得多。” 于是杨玄感就和李泌交上了朋友,两人成了好朋友。
把它磨成针
李白虽然从小就聪明绝顶,但他并不是一个能够坚持完成一件事的孩子。 每次遇到困难他都会退缩。 有一次,他觉得手里的书枯燥难懂,就跑出去溜达了一圈。 河边,他看见一位老妇人拿着一根粗铁棒,在磨刀石上聚精会神地磨着。 他奇怪地问道:“你为什么要磨那根大铁棒?”
“我想把它磨成绣花针。” 老太婆擦了擦脸上的汗,继续认真地磨铁棒。 李白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么粗的铁棍,要到什么年月才能磨成针呢?” 老妇人和善地说:“是啊,铁棒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非常困难的。但我每天都坚持磨它,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你努力,铁棒可以磨成针!” 听到这句话,李白愣住了。 子明白,只要有毅力,任何事情都可以完成,包括读书。
墨池的由来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代伟大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绍兴市西街的接珠寺内有一座墨池。 相传这里是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偷走了父亲藏匿的前代书法论文并阅读。 一旦熟悉了它们,他就开始练习写作。 他每天坐在池边练习书法,告别黄昏,迎接黎明。 ,写完墨水或多或少,笔尖或多或少都被损坏了。 每天练完书法,我都会在池水中洗笔。 时间一长,整池水都被冲成了墨色。 这就是今天人们在绍兴看到的传说。 墨水池里。
王仙芝与十八缸水
王大陵,又名王献之,又名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升任中书令,史称王大令。 年轻时随父亲羲之学习书法,又师从张芝学习书法。 书法诸体俱佳,尤以草书闻名。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 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以小儿子王献之最为出色。
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并立志要像父亲一样刻苦学习,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每当他看到古代书法名著时,他总是捧着画卷仔细观看。 在充分考虑其字体特征、笔画形状和结构布局后,他会写上百遍,直到完成。 直到你明白为止。 所以,到了他十四五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就已经很有趣了。
但学习一段时间后,他表现出了怕苦怕累的心理,希望能找到一条在书法上取得成功的捷径。 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询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够告诉他写作的秘诀。 王羲之听后,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个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只要你在这十八缸里写完字,自然就可以了。”只要知道就行了。”
听了父亲的教诲,王仙芝再也不敢偷懒、走捷径。 相反,他日以继夜、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羲之想试试儿子的功力,不料从后面拔出了儿子的笔,却纹丝不动。 于是他感叹道:“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个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代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晓诸体,尤以草书着称,其笔法俊秀,豪迈,遒劲,与父亲齐名书法史上。两个国王”。
怀素和尚从笔墓智勇退隐,住于吴兴永信寺。 他学习书法多年。 之后他就有了十多罐破刷头,每罐里装着几块石头(好重)。 前来索墨、写匾的人多如集市般喧闹。 结果,住的地方的门槛被打了一个洞,所以门槛上缠着铁皮,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智勇)将笔尖全部埋葬,称“腿笔墓”。
白居易学习刻苦。 白居易五六岁就学诗。 九岁就精通韵律。 当他十五、十六岁的时候,他开始知道进士的荣耀,所以他努力学习。 二十岁以后,白天学写诗,晚上苦读,偶尔也读书。 我写诗,没有空闲时间睡觉和休息。 他的嘴和舌头很痛,手和肘部都长满了老茧。 眼睛总是闪烁不定,仿佛上面挂着飞珠,动不动就有上千颗。 这大概是努力学习、努力写诗造成的。 通过考试后,他虽然专心考试,但仍然没有停止写诗。 当他成为一名学校职员时,他已经写了三四百首诗。
范仲淹打断骨头煮粥
范仲淹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 朱家是常山的一个富裕家庭,但为了寻求灵感,他经常早晚到附近的长白山醴泉寺住宿学习。 然后阅读并背诵。 他坚持不懈的读书精神给僧侣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的生活极其困难。 他每天只煮一锅浓粥。 煮好后,泡半杯醋酱,吃完继续看。 后人有断耙画粥的美誉,但他并不介意这种清贫的生活,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书本上寻找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的一位同学、南京六首(南京最高官员)的儿子看到范仲淹常年吃粥,就给他做了一些好吃的。 他甚至没有尝尝,任由食物发霉。 直到人们开始责怪他,他才低下头谢恩道:“我已经安定下来过着吃粥的生活了,一旦享受到了美餐,恐怕就无法再享受了。”以后要吃苦了。” 范仲淹的坎坷一生,有点像孔子的贤弟子颜回; 一碗饭一瓢水,在后巷,别人抱怨不休,颜回却不改喜悦之情。
范仲淹苦读多年,从春到夏,到秋冬; 清早舞剑,半夜披衣而眠。 别人看花看月,他却只求六经之乐。 偶尔,他也吟诗抒发感情; “白云离帝王故里不远,谁在汉园奏洞啸?风鸟未应灾,贫才犹能鸣鹪鹩。我仍感到高兴。”心中想着容颜,与琴相遇,若明白了恨意,便烟消云散。但若司问天没有死,松树又何必责怪山苗呢? 几年后,范仲淹发表了儒家经典的评论——如《诗经》、《尚书》、《周易》、《礼记》、《礼记》等书籍的主要主题。 《乐》和《春秋》可以说是万能的:吟诗作文,慷慨地以天下为己任。
司马光警察枕头励志
宋朝宰相司马光是一个爱玩耍、爱睡觉的孩子。 为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和同龄人的嘲笑。 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睡觉的坏习惯。 为了早起,他在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的水。 结果早上他没有醒来,反而尿床了。 于是聪明的司马光就用园木做了一个警示枕。 早上翻身时,头滑到了床板上。 ,自然醒了。 从此,他每天早起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并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宋濂雪地看望老师
宋濂,明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自幼好学。 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写文章。 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赞为“开国第一文臣”。 宋濂非常喜欢读书,遇到不懂的事情总是询问详情。 这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宋濂冒着雪走了几十里路去请教不再收学生的孟吉老师,但老师却不在家。 宋濂没有气馁,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没有接待他。 由于天气寒冷,宋炼和同伴们都冻得冻僵了。 宋怜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宋濂第三次独自来访时,掉入雪坑,幸得救。 当宋濂差点晕倒在老师家门口时,老师被他的真诚所感动,耐心地回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宋濂不畏艰辛,拜访了许多名师,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