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每个人都非常熟悉故事。 借助故事,你可以宣泄情绪,调整心情。 那么你听过这个故事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残疾人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龙华——著名无手摄影师
郑龙华,男,1959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曾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并在各类电影比赛中多次获奖。 2006年5月20日,郑龙华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发起了“生命之光”摄影活动,一名无手摄影师与100名残疾精英对话。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只身一人走遍了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63719公里,采访了100名各行业的残疾精英,拍摄了45000多张照片,整理了文字。材料52万字,采访笔记19.86万字。 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照片《解放双手的摄影师对话中国100位成功残疾人》展现了没有健康手脚、甚至无法直立的残疾人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现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是关注他们身体上的残缺。虽然拍摄残缺更具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灵感。” 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的时间。
他用镜头一一记录了成功的残疾人:失去右手却创造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 尽管他因儿时患病而双腿不便,但他仍创建了防病毒软件; 米坐在轮椅上宣传环保 甘肃省清水县琴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想要展现残疾人的“健康”生活。 “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这些残疾人能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地做事,每个人都应该用心做事。”
正如郑龙华所做的那样,这些照片鼓舞了许多参观者。 来自北京第四聋哑学校的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之前我觉得很困惑,但当我看到这些照片时,我很感动,我要珍惜每一天。”在我的生活中并努力工作。” 他指着一张残疾运动员的照片说:“我看得出她很努力!”
北京市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地震后,那里很多人都像我们一样不幸残疾了。”
1岁掉进炕里、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生活的磨练不再陌生。 他夹着笔写字,考入大学两次被拒绝,工作也没能找到……当他陷入困境时,同学送了他一台旧相机。 22岁时,他开始用双手操作这台“精密仪器”。 走街串巷给村民拍照,两年后获得上海一等奖。 “摄影第一次给了我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其他摄影师拍着我的肩膀说, ‘老郑,拍得好’,我觉得我和他们一样,也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经历与其他人不同。 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困难大于顺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 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就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候,你的眼神或者不屑的动作在普通人看来可能没什么,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残疾人可能不一样,他们可能会认为太多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他看来,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近年来迅速改善,包括教育和就业,但“仍落后于社会发展”。 残奥会志愿者培训中广泛传播的原则之一是,帮助残疾人时,应先征得许可。 “让他做他能做的事。比如,残疾人有时需要自己干活,而不是等待帮助。”
杨沛——想无臂飞翔
杨佩,女,汉族,1990年出生,身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 9岁时,他遭受了高压电击。 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始终乐观,从未向命运屈服。 现在小杨佩正跟着妈妈去北京打工。 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 等有了钱,她就会继续读书,做自己喜欢的事。 她特别喜欢唱歌和跳舞,希望将来能生个孩子。 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西街村的杨培,身上有很多不安分的成分。 村里的变压器放置在村子的中心。 来来往往的孩子们总喜欢玩高压电线杆上的斜线。 当她9岁时,有一天午饭后,她走到变压器前,用手拉它。 她拉了拉电缆,没想到这一次电缆松了,撞到了高压线上。
命运瞬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截肢对于尚未开始辉煌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放弃、生命的丧失。 从此,家庭变得更加困难,父母不得不做出其他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母亲则带着她选择外出打工赚钱。 没有手,连自己都很难照顾,更不用说工作赚钱了。 小杨培逐渐练习用脚代替双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脚。 但现实太残酷了。 没有单位愿意接受没有手的杨沛。 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培深知,残疾人要想独立,首先要自立、自信。 要想提高自己,就必须有自己的技能。 如果你没有专业知识,你就找不到工作。 即使你有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 她想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努力学习,为社会做出贡献。 她目前的乞讨是筹集资金。 她的梦想是攒够钱完成学业,让自己有教养有知识,成为一个残疾人而不是残疾人。 她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跳舞,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一名无臂舞者。
杨沛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相信自己能挺过逆境。她平凡,平凡如路边的一片小草,默默无闻; 她非凡,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升华,甚至乞讨,只为飞翔
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
黄宇,男,汉族,1967年出生,身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任上海“小宇亭”雕刻工艺品商贸公司经理,副董事长上海市残疾人协会. 他先天患有成骨不全症,导致下肢严重残疾。 他一天都没去过学校。 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并获得多份英语自学证书。 1991年创办“小鱼亭”刻字社。 从100元起步资金,现已发展成为年营业额60万元以上的中型服务企业。 已为15名残疾人和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曾被评为上海市肢体百强残疾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上海繁华的长乐路上,有一家雕刻工艺品公司,名叫小玉亭。 创办小鱼亭的老板名叫黄宇。 他出生时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 即使他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也可能会骨折。 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他的生命像玻璃一样脆弱,他成了“玻璃娃娃”。 黄宇13、14岁的时候,这30年里至少骨折了40处,导致全身畸形,疼痛难忍!
黄宇的母亲是著名京剧艺术家王梦云,曾在20世纪60年代的《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李永琪的母亲一角。 儿子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心里的痛苦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为了治疗儿子的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的所有医院,但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 由于肌肉萎缩,又没有整容,儿子的腿和身体其他部位逐渐弯曲、变形。 残疾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小宇不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这是非常痛苦的。 然而,他也意识到痛苦和悲伤并不能解决问题。 只有坦然面对残疾,勇敢奋斗,生活才能美好。 。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学习一门手艺来谋生,最后在一家小篆刻店当了学徒。 虽然工资只有36元,但他有了第一份工作。 他日复一日地去上班,风雨无阻,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养活自己的开始。 他已经工作了5年,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他说:“机会是在你自己手里的,不要错过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 1991年,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在父母和朋友的支持下,他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贸易公司。 开业以来,经过17年的发展,现拥有两个售楼处、一个工作室,合计面积2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30万余元,年营业额近70万元。 公司共有员工12人,其中一半是残疾人。 对于这一点,黄宇有自己的想法:“商界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企业家,如果我只是和别人比较一下我每个月能赚多少钱,我是远远落后于别人的,但我可以帮助别人。”我周围的残疾人。” 朋友,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对于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更重要。” 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先后担任上海市残疾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委主任,2002年被评为自强模范。 2003年,他被评为徐汇区“十佳青年”之一。 2004年春天,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迷人的上海坐排运动员结婚,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李志华——“足艺”大学生
李志华,女,汉族,1984年出生,身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生。 她在一场火灾中失去了双臂。 她没有上高中,但通过顽强的学习,考上了大专,然后又升了专科。 她现在正在准备2008年书法系硕士学位。 2005年4月上旬,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肢体残疾人学习李志华.
1984年2月14日,李志华出生于内蒙古扎鲁特旗伊河北乡赵家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我的父亲是一个诚实老实的农民,而我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却强迫她被别人压着生下她。 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1984年5月23日,她的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发疯的妻子。 只有几个月大的李志华醒来,打翻了煤油灯。 刹那间,炕席、被子纷纷起火……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人生。 经过抢救,李志华保住了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出身贫困的李志华失去了双手。 对于她个人而言,无论是服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通过奋斗,自己可以和普通人一样。 哥哥姐姐们上学的时候,李志华总是悄悄跟在后面。 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她逐渐学会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 一开始,铅笔的尾部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绑在一起。 为了能够写出一个简单的“0”,她竟然练了一整天,脚都磨得又红又肿。 内蒙古的冬天异常寒冷。 知画的脚上因为穿不了袜子而长满了冻疮,但她从来没有呻吟过。 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志华因身体残疾无法进入教室,她脚下垫了几块砖,静静地站在窗外听课; 没有课本,她牢牢地记住了黑板上的每一个字。 有一次老师问了一个问题,班上的孩子没有一个能回答出来。 这时,窗外传来了李志华干脆而准确的回答。 在老师的搀扶下,李志华终于走进了教室。
1998年夏天,肖志华如愿以偿考入了旗内重点中学路北一中。 这时,母亲的病情加重了,肖志华想出了一个主意:牺牲学业来照顾母亲。 路北一中领导了解了她的情况,决定收她为函授生,并每周派老师来给小华授课。 从此,她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做家务,照顾母亲。 2003年6月7日,她走进普通高考考场。 8月15日,我收到了西安欧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她终于用一双小脚敲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社会给予他的支持,李志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 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读书。 两姐妹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 当得知同学沉怀宝即将退学时,他们每个月都会给沈家寄20元钱; 2003年非典期间,他的哥哥给李志华邮寄了300元钱用于卖牛粪,但李志华把钱买给了同学用作防护服。 补给品; 2004年被中国逻辑语函函授大学评为“十大学习明星”。 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残疾人李志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志华被单位录用,每月工资1000元。 当得知13岁的女孩马一曼患上白血病时,李志华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存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一曼的治疗费用。 多年来,李志华还一直辅导农民工子女书画。 电影《隐形的翅膀》真实地反映了李志华的奋斗经历。 李志华没有双手,就好像她没有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生活,通过控制一双脚在生活中飞翔。
高志鹏——捕捉黑暗中闪亮的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出生,视障人士,山西吕梁人,现任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老师。 6岁时,他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 13岁时,他向民间学习民间艺术。 18岁时,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转学生。 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 他集作词、作曲、演唱、表演于一体。 迄今为止,他已创作歌曲数百首,并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近百家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
高志鹏出生于吕梁山区兴县。 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 8岁时,他让姐姐牵着他的手在校外听课。 他被老师发现了,请求父亲带他回家。 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儿子,你和别人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 从那天起,他踏上了音乐之旅,在心中的舞台上演绎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音乐。 的坚持。 高志鹏11岁时,他的二胡技艺就超越了父亲。 当他得知“阿丙”的故事后,他立志要做一名盲人音乐家。 他“接触”、理解了《二泉映月》,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他沿着九曲黄河边跟随鼓班名师刻苦学习,学习了各种民间曲调、晋剧曲调以及唢呐、笙、箫、笛等全套鼓班乐器。 15岁时,父亲给他买了8件乐器,并让他组建自己的鼓班。 从此,这位年轻的盲人班长带领着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陕西、内蒙古的农村。 这些年,他赚的钱不仅贴补了家庭收入,盖了新的窑洞,还给两个兄弟娶了老婆,帮助妹妹读完了初中。 在外面闲逛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太原有一所盲人学校。 他的心里又打开了一扇窗,他独自去太原市盲校读书。 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转学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里,志鹏每周日都会背着吉他、二胡上街叫卖、唱歌,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上课期间,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中。 1994年,创作的歌曲《心声》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歌曲创作一等奖; 歌曲《星星属于你》荣获第二届全国盲聋学校学生艺术大赛冠军。 在表演中,他获得了一等奖和创作奖。 当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将奖杯交给他时,他感觉黑夜里有星星一样的一点希望。
从盲校毕业后,他留在学校工作。 2000年,在中国残联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第一位盲人大学生。 为了在正规化、高节奏的教学环境中跟上学习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待在琴房,根据盲文和课堂录音一点一点摸索指法技巧。 通过进一步学习不可能获得学历。 2002年,高志鹏参加成人高考,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普通大学生。 经过顽强的努力,高志鹏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还凭借歌曲《走出亮亮》和二胡歌曲《黄土情怀》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大赛中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 ”。 更让学生们惊讶的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北京盲校李宏伟当老师学习,靠着双手,他居然把平时需要三年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巧学到了一半。一年!
现在,高志鹏心里有了一个“万里行华夏”的计划。 他计划用两年的时间走访全国数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表演他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生活的音符。
陈艳——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音师
陈艳,女,汉族,1973年出生,视障人士,一级钢琴调音师,北京人。 现任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 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 22岁毕业于北京盲人学校钢琴调律班。2002年10月,北京钢琴调律网成立。 2004年,出版《陈艳:耳中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音师自传》。 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新浪评为“感动2004”。 》十大真爱人物。
盲人钢琴调音师陈岩的故事有点传奇,但却都是真实的。 3个月大时,陈艳因先天残疾被父母抛弃。 她的祖母收养了她并抚养她长大。
陈妍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 自从开始学钢琴调音以来,她每天总是在钢琴前待上十三四个小时,仔细摸着,背在心里。 要学习调音,您还必须能够修理钢琴。 盲人用锤子钉钉子、用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在所难免的。 她学调音的那段时间,手上可没有一块好肉。
经过四年的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音技术。 然而,信心十足的她立刻就遭遇了残酷的现实。 当时,中国人无法理解盲人钢琴调音师这个职业。 几经周折,一家大型琴行的经理经过考核后同意录用他。 但经理尴尬地说,这项工作需要给客户上门调音,以你现在的情况来说,上门太难了。 此外,路上的汽车也很多。 如果发生交通事故,音像店将承担责任。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让家人帮她把地图上的地名、车站、巷子小区等抄成盲文,一一背下来。 有一位用户不希望盲人调音。 到达用户家后,她眼里只剩下一点光感,跟着用户来到钢琴前,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调音和维修。 客户试用后非常满意,并表示以后陈岩会给他的两架钢琴调音。 这时,陈妍告诉他,她是瞎子,对方很尴尬。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妍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见客户时绝对不要告诉她她是瞎子。 调好后,她必须告诉用户她是盲人。 她说:“给用户调音后,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为用户弹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这时候我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用户感到非常惊讶。都是瞎子,你怎么到了这里?你调钢琴的时候,眼睛总是跟着手的动作!那时候,我感觉我就是胜利者了。” 陈彦果然在钢琴调律界小有名气。 这取决于技术。 她记住了8000多个钢琴声部,能及时找到影响音调的声部,调整出正确的音律。 至今,她已为数以万计的家庭调过钢琴,北京的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她的足迹。
为了帮助更多的钢琴用户,陈艳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钢琴慈善热线。 每天晚上七点到十点她都会守在电话旁。 在钢琴调律的道路上,她最大的理想就是让全国人民明白盲人也可以全面从事钢琴调律工作。
陈燕不仅拥有熟练的钢琴调音专业知识,她还为盲人创造了许多奇迹:中国第一位盲人女钢琴调音师、中国第一位写自传的盲人、第一个骑独轮车的盲人、游泳、骑自行车、开卡丁车、轮滑、练跆拳道等。陈妍说,无论路有多长、有多难,她都会“微笑面对生活”。 她应该笑,因为她为自己“调整”了灯光。
唐占中——美术学院研究生
唐占忠,男,汉族,1981年出生,身体残疾,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现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先天无臂,以脚代手,生活、书法、绘画。 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十大残疾青年人才奖”。 199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书画作品优秀奖。 《人生》一书引起全国关注。 1999年,他如愿考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 四年后,他顺利考入同校中国画专业研究生。
他一出生就被认为是“怪物”,因为他的手臂只有十多厘米长,而且无力,两只小手掌各附着三个手指。 然而长大后,他靠着自己的毅力,用嘴用脚画画。 他考入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成为全省第一位残疾人研究生。 口述、全文作品获省级、国家级奖项20余项,国际奖2项; 他还是中国百好儿童好少年奖、国家残疾儿童少年才俊奖获得者。 1997年写成的《脚与生活》一书轰动全国。 他就是唐占忠,一位无臂书法家、画家。
唐占忠因一次偶然而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有一天,弟弟放学回家后,用毛笔写着红色的绘画作业。 他感到很好奇,就跑到厨房,用脚夹起一小块木炭,在地板上向哥哥学写字。 这一幕被刚刚干农活回来的父亲看到了。 父亲想:乡下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喜欢写对联。 何不好好训练儿子练好书法,然后靠卖这些为生。
转眼间,唐占忠到了入学年龄,父亲带他去小学报名,但学校婉言拒绝。 父亲不死心,第二天又去找校长求情。 一周后,他终于进入了学校。 二年级暑假,唐占忠被推荐参加县暑期书画班。 登记时,他当场用脚夹着毛笔写了一首诗,让接待员惊呆了。 之后,老师开始教他用右脚练习书法。 唐占忠先用脚趾捏笔,脚趾捏不下去,红肿了; 上课时,无论天气多冷,他的脚都露在外面; 他写字总是弯腰,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饭……半年后,他用脚写下了工整漂亮的书法。
后来,他听说自己能用嘴写字、画画,就自己练习了。 一开始口水流得到处都是,牙齿都麻了。 但他并没有放手。 久而久之,他的嘴就成了书画的第二手段。 为了赚取学费,他每年寒暑假都会到桂林市的一些旅游区为游客写书法。 一个假期下来,学费和生活费都解决了。
进入高中后,唐占中将作品销售区域扩大到上海、广州、深圳,甚至全国。 他自豪地说:“从高中开始,我就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我和弟弟的学费都是靠卖作品赚来的。为了赚钱,我没有过过年。”在家呆了好几年了。” 唐占忠在潜心研究书画的同时,也没有停止学习。 1999年,他如愿考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 四年后,他顺利考入该校国画专业研究生。 2005年8月,唐占中在参加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演出时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选中,成为该团的演员和行政人员。 Now he has become a member of China Disabled Artists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Guangxi Calligraphers Association and a part-time teacher of a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in Nanning.
After the success of the soup exhibition, we did not forget the folks in our hometown, and the disabled friends in Guangxi. We always wanted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disabled group. He became a part-time teacher at the Shede Vocational School for the Disabled in Nanning, teaching students painting whenever he was free. He accepted 4 blind students and 4 able-bodied students and taught them to draw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He said: “Teaching blind people to paint requires patience. I am a disabled person myself, and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but I will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and try my best to teach them well.” What Tang Zhan pursues is not only a warm life, but also a happy feeling , he wants to pursue a state. The wish he is working on is to travel across the ocean to England, to develop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areer of the disabled abroad, and to challenge a new peak in life.
Zhou Yunpeng
The long hair in the shawl, the wide sunglasses, the guitar that follows you everywhere, and the pure singing voice like the sounds of nature… These are the initial impressions left by Chinese blind folk singer Zhou Yunpeng on the audience.
Zhou Yunpeng is a standard “post-70s”, but psychologically he has vicissitudes far older than his actual age. When he was a child, serious illness haunted this unfortunate child. Suffering from eye disease, he followed in the footsteps of his mother and sought medical advice everywhere. Other children had colorful childhoods, but his childhood experience was monotonous and hopeless, full of trains, hospitals, operating rooms and alcohol cotton balls. the taste of. When he was nine years old, he couldn’t see anything, and his eyes were completely dark. The last visual impression was of an elephant in the zoo playing a harmonica with its trunk. From then on, this scene appeared repeatedly in his mind. In the dream, he was smiling, but when he woke up, he was crying!
Darkness has given me black eyes, but I have to use them to seek light! This popular poem by Gu Cheng is perfect for Zhou Yunpeng. After studying at a school for blind children, he not only went to high school, but also went to university. While in college, his favorite books were Milan Kundera’s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and Camus’s The Stranger. In college, Zhou Yunpeng’s extraordinary artistic talent was fully demonstrated. He founded a folk journal, began to write poems and songs, and held concerts in the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Zhou Yunpeng began to travel around the country and make a living by playing and singing. The experience of wandering around gave him endless inspiration: his sensitive ears made his music more pure and delicate. The music he recorded became widely known. In his blog, he introduced himself as follows: a new century migratory bird singer who goes to the south to perform in winter, sings in the north in summer, and goes to the seaside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media began to use the term “musical citizen” to evaluate the singer for the first time. Zhou Yunpeng not only has outstanding talent in music, but also has extraordinary talent in poetry creation. He believes that music and poetry are inseparable twin brothers, and he has been committed to “bridging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oetry and music”. In 2009, he won the “Poetry Exploration Award” at the Pearl River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
Faced with his own misfortune, Zhou Yunpeng always seems to turn a blind eye. He described it in poetic language: Snakes can only see moving things, dogs’ world is black and white, and dragonflies have a thousand suns in their eyes. Many fish in the deep sea have their eyes transformed into two white spots. What we can see and what we cannot see is our destiny. I love my destiny…
A reporter asked: You became blind at the age of nine. Did this destroy you mentally? He replied calmly: No, I was not energetic at that time, the disaster came too early, and it was in vain!
Everyone’s life will not be smooth sailing. It is normal to encounter setbacks and misfortunes. If you take the disaster too seriously, it is like a mountain, which makes you breathless: smile at misfortune and hardship, and the disaster will think that it has found the wrong person, and it can only bow down in front of the strong!
[Inspirational stories abou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elated articles:
Inspirational storie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11-16
Inspiring stories abou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11-15
Inspiring stories abou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05-24
Inspirational stori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11-11
Inspirational slogan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11-12
Inspiring celebrity stories 04-24
Inspirational stories about growth12-10
Inspirational stories about sales12-07
Inspiring stories about Mozi11-11
Inspirational stories about diligence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