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少:《中国好声音》背后的15个名人事例,自然界中的“野蛮生长”故事
文/华少
在我主持《中国好声音》的第一季后,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活动,那时,《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老师对我说:“真没想到,在《中国好声音》里面,你居然可以野蛮生长到现在这个样子!”说实话,我也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开始接手《中国好声音》,我是有心理准备的。这个节目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导师选学员,第二个阶段是学员对战。在第一阶段,主持人无非是客串而已,只有熬到了第二阶段,才会正式登上舞台,表现机会很少不说,我甚至连个“主场”的机会都没有。上海,可不比杭州的温和熟悉,里里外外充满洋气,自然是精致挑剔。放下大上海不说,人也不熟。这节目是我浙江卫视和星空传媒联合做的,而我的团队中的那帮兄弟都没机会参与其中,就我一个!
李白在《侠客行》里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但当我直奔上海的时候,我忽然有了点儿这样的感怀。我倒有点儿形影相吊、孑然一身的意思。
然而,当我真正来到现场时,我就傻眼了。我不是那么潇洒浪漫的人,更不是什么英雄豪杰。我只是一个专业主持人,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不得不给浙江卫视留下良好的印象。那时候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什么都不顺手,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
为了让自己能够尽快融入节目的氛围,我努力适应制作团队,也尽量跟节目融合,还要把每个人的资料牢记于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他们聊天,与他们见面,把每个人的故事捕捉到手……
这些过程都是有摄像机在拍摄的。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导师说话的时候还是学员唱歌的时候,都必须出现在镜头前。但结果呢?尽管工作量最大,但我的镜头时间极短,每次只出现二十几个秒左右,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
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么多努力付出,却没有得到公众认可反而遭到了质疑!这让我的心情低落到了谷底。但是我坚信,即使别人小看你,小看你的职业,也不能让自己小看自己。我是一个专业主持人,这一点至少应该得到业内的人认可吧?
转折发生在第三集。当我们决定增加广告环节后,不仅我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而且广告词念完之后还能获得掌声,让人们认为即便是在念广告中也有可能成为焦点。而这一变化,让我的工作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从原来的被动状态变成了积极参与者。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这种模式非常有效,不仅提高了观众参与度,还增强了品牌影响力。因此,从那以后,在任何活动中,如果需要念广告的话,那就是我的专长之一——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一种“野蛮生长”,或者说是一种意想不到却又高效成果的产物吧?
当然啦,如果有人问起,“如何养成一种既能忍受压力又能享受成功感的小技巧?”答案很简单:保持自信,并且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程,无论是在剧院还是山林之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线。如果你愿意听听其他行业的大腕们怎么说的,他们会告诉你更多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并发掘潜力的事例,比如:
腾讯CEO马化腾,她曾经作为一名学生领袖,为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以此培养领导能力。
阿迪达斯CEO克赖格·卡普,他早年曾是一名滑雪教练,对运动品味有一定的了解。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他小时候就喜欢改造电脑,将个人爱好的技术知识应用于商业领域。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勒,他以其独特教学方法赢得学生喜爱,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最佳卖书作者之一。
科罗拉多州前州长霍尔德恩,他本科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是该校篮球队成员,并且获得过全美最佳防守球员奖项。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野蛮生长”都是可能存在的一个现象,它往往伴随着一些突破性的改变,如同植物从泥土中凋发出花朵一样。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学会欣赏那些似乎平凡但实际上蕴含巨大潜力的瞬间,因为它们正是我们向上的力量源泉。一旦抓住它,用智慧去引导,它就会帮助我们走向成功,即使是在最偏远的地方也一样。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业人物拥有类似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