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闻记者、财经作家,张翼历时6年跟踪采访报道新东方,写成《俞敏洪管理日志》一书。2009年11月6日,北京,中关村西区,新东方大厦9层贵宾室,俞敏洪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现将访谈录全文刊登。
张翼:为了写作《俞敏洪管理日志》一书,我浏览了你近10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新闻报道,感觉“中国古典文化”对你影响比较深,比如读《三国演义》,你通过分析刘备、曹操的用人得失与成败,得出基本结论“管理企业要在利益和人情之间找平衡”。你在新东方最为混乱的时期把《三国演义》又钻研了一遍,这本书对你性格改变、思想提升产生了哪些影响?
俞敏洪:其实不只《三国演义》,《论语》、《老子》这些会聚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经典著作,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读《水浒传》的小人书,对情感与忠诚体会得很多。小时候在农村看到亲兄弟为了一点小事打得不可开交,就恨不得互相掐死;但一旦别人招惹了其中一个,兄弟俩立马就会联合起来和别人对抗,把别人的后面,再接着打。
北大求学的5年,我阅读了800多本书,其中包括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其印象比较深的是《三国演义》的故事。经营企业之后重读《三国演义》,我就总在想,有什么特质能让刘备或曹操成为那样的人?他们怎样凝聚团队?那些忠心耿耿的人为什么对他们那么坚贞?此外,我还经常琢磨为什么“市井无赖”刘邦能够赢得天下,而“西楚霸王”项羽却自刎乌江?
反复阅读,《三国演義》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基本结论:利益、情谊、理想和目标,是维系团队和实现事业成功所需的一些关键因素。
1993年我创办新东方后,从海外请回徐小平和王强,我们逐步赶走公司里的家人及亲戚,将个体户转变为现代化公司。在美国上市后许多人才认为我们成功。但我的个性较弱,不敢说自己是像曹操那样的领导者。我更喜欢倾听朋友们意见,也乐于容纳他人的建议,在新东方拥有创始人的地位,但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助手来帮我判断抉择。我可能更像是刘备——温文尔雅,但意志坚定,有着自己的战略思考能力。
张翼:你的博客文章总能激发人们深切的情感,让人们感到一种力量传递,你以精神激励的心灵励志培养了一群理想主义者并塑造了一种核心竞争力。但从离职教师指出,“制造理想主义者的假象”,是否真的如此?
俞敏洪:“制造理想主义者的假象”这句话来自于那些未能实现既得利益的人们。而精神激励已经成为我们的独特文化今天,对绝大多数员工来说、新东方就是他们理想主义家的避风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是这样。我们承认从成立之初,即以利益驱动为主导。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如果不是,那么今天的大好局面恐怕难以为继。
张翼:独具个性的教学方式以及另类风格的教师形象,是新东方最显著的优势。确实,一群知识分子如何被管束是个严肃课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引发风险问题。
俞敏洪:现在有8000多名授课教师,他们是我们的核心资产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首先是在价值观行为层面进行积极引导,并且设定底线。这不代表监控老师全天候,只是职业守则需要宣扬给所有老师知晓。在宽容之下,我们必须确保系统运行安全,这是我绝不妥协的事项。
6年前,当校长犯经济错误时,我考虑到他的情况而没有报警,因为当时我还没摆脱那种哥儿们关系态度。不过现在看来这种宽容可能太过。我一直认为纷争不是善恶的问题,而是心态差异与意见分歧。当年的处理方式虽出于体恤,却也许有些过度宽松,现在我的认识已有所变化——某些道德败坏行为若不能示范惩罚,则机构将无法弘扬真正善良,因此有些事情终究还是要做好示范效果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