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奋斗的名人例子:雷军的宿命之旅比喻
在互联网的海洋中,雷军如同一艘坚船利炮,风雨兼程,不畏艰难。他的故事,是中国奋斗史上的一则佳话。
2007年,一夜之间,雷军从金山软件CEO的位置上辞去,他仿佛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将,在撤退时还要留下最后一击。在那深夜,他背起双肩包,离开了他曾经征战多年的柏彦大厦,就像一位行者踏上了新的旅程。
2011年岁末,在卷石天地大厦12层办公室里,他谈及了自己的宿命:“我是1992年1月4号加入,2007年12月24号辞职,总共差了十来天,正好整16年。”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是金山软件的灵魂人物,更是中国互联网业“活化石”。
重回金山后不到一周,他带领小米科技揭开面纱,让世界见证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他说:“实在没有办法拒绝张老板和求老板20年来的情谊。对于金山,只有义不容辞。”这些权力更迭背后,是人心所向,这份情谊与忠诚,如同江河般深邃而不可测。
试想一个劳模般的CEO,每日平均工作超过16个小时,这种习惯坚持十多载,一旦离去,便成为退休老干部,与世隔绝。一无所有,但钱却剩余。这段时间,对于雷军来说,或许只是预热。再出发之际,他站在舞台中央,再次呼吸着新鲜空气。
2011年的8月16日,在798艺术中心北京会所上的舞台中央,当他身着黑色T恤、深蓝牛仔裤,用“智能手机”讲述诞生历史时,那些排队等待购买“小米限量版工程机”的人仿佛成为了他的追随者们,而现场传来了他们对乔布斯的一个致敬——“雷布斯”。这个称呼,让他成了众矢之’s目标,也让人们看到了自己与乔布斯之间存在差距:“他的问题我都想明白了,就算见到了,也没什么可问的。”
这一事件也让雷军认识到自己与乔布斯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乔布斯是个内心很强大的人,他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这点上我和乔布斯相差很远…”但即便如此,当媒体连篇累牍地探讨他时,只能微笑着告诉大家,“我回来了。”
好学生怀疑
1969年出生的雷军,从小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开始,其勤奋学习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当《硅谷之火》书籍被他发现时,那股热血似乎永远不会消散。而且,无论是在金山还是在小米,都以其执行力和组织能力著称。但即便如此,在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之后,仍然无法摆脱困境,即使成功也显得那么容易获得。
这是因为在教育中接受过这样一种规范:从好学生到好员工,从好员工到好领导。他从未对这套规划产生过疑惑。在他的带领下,小米甚至IPO都要经过艰苦奋斗。这种怀疑最终转变为对商业道路和价值体系本质质疑:“其实在金山后期我就觉得不对了,当你坚信自己很强大的时候…但是当你杀下来以后…你在想,别人成功咋就那么容易?”
尽管如此,被认为重义气的人物依旧选择继续前行,因为尽管没有成为传奇,但金山还是上了市。然而,比他早五岁的大师张朝阳,却已经完成自我转变,没有必要遍体鳞伤。那一次回到美国,对张朝阳来说,就是一次彻底反叛,他们希望过一种不同生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拼搏到底。
这样的故事,是每一个追梦者的启示也是警示——只有不断寻找并改变自己的宿命,不断超越自我的边界,那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