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互联网行业的传奇人物,追求成功的不懈者
在人生的某个深夜,北航北门柏彦大厦内,一位曾被誉为“活化石”的CEO,结束了与金山软件长达16年的旅程。当时的情景,如同一场告别,为即将到来的新篇章埋下了伏笔。
2011年岁末,他在卷石天地大厦12层办公室中谈及往昔,“我是1992年1月4号加入,2007年12月24号辞职,总共差了十来天。”他的声音里带着回忆和坚定,而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不久之后,他以创始人的身份重返小米科技,与金山软件之间的关系再次被重新定义。对于如何分配精力,他坦言:“实在没有办法拒绝张老板和求老板20年来的情谊。对于金山,只有义不容辞。”
这些权力更迭背后,是对人心的一种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作为CEO还是董事长,每一次选择都显得尤为重要。而雷军,这位劳模般的企业家,却似乎从未停歇过。他提到的工作习惯,即使在退休之后,也依然如影随形。
然而,在那片刻寂静之中,对于曾经拥有的权利和名声、对于过去的自己来说,有一种淡漠而现实的心境。这段时间,让他变得一无所有,只留下了一份财富。
但当他决定返回董事长一职时,这一切似乎只是序幕。在798艺术中心北京会所的一个舞台中央,当着八百多名听众的面,他以小米科技CEO的身份讲述着诞生历史,那些场合、那些瞬间,就像是一场脱口秀,让现场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这不仅仅是一次新闻发布会,更像是雷军与小米手机之间的一场默契互动,有人甚至喊出了“雷布斯”,仿佛他们已忘记乔布斯,但又不能忘却其影响。在那个夏日午后的阳光下,他们共同摔掉手里的苹果手机,以此向雷军致敬——他们都是曾接受过他的投资、既是老友也是合作伙伴们。
关于乔布斯的问题,雷军已经想明白了:“他的问题我都想明白了,就算见到了,也没什么可问的。”而对中国科技和互联网行业影响力的评价,则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别人的奢侈——每个人都不愿意成为乔布斯,但当其他同行试图扮演或解释乔布斯的时候,他们也不放过任何机会去嘲讽或吐口水:“雷布斯”的称呼成了众矢之’s目标。
这一切,都让雷军意识到了自己与乔布斯之间最大的差距:“乔ブS是个内心很强大的人,他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这点上我和乔B士相差很远。”
从万籁俱寂到舞台中央,再回到媒体关注视线中,那些质疑和诘问只不过说明了一件事:我回来了。好学生似的怀疑开始萌生,从红旗下的教育体系到社会现实,无数次打拼,最终发现那套教育行不过时,是多么残酷又悲哀?
1969年出生的少年,从仙桃教师家庭走进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一路以来勤奋学习,不眠作息。18岁进入图书馆,看到了《硅谷之火》,就像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那本薄薄的小书,如今仍能激发他的热血沸腾。
22岁,与人合著《深入DOS编程》、《深入Windows编程》,成为程序员争相阅读的红宝书。一路走来,从第24名毕业成为了班级第六名。他延续大学时代那种勤奋工作模式,对于金山软件一直保持这种态度——无论前有微软,后有盗版,都要死扛民族软件旗帜,因为那就是受教育时候所接受的一套规范:从好学生到好员工,再到好领导,没有丝毫怀疑。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信念逐渐崩溃,最终导致对商业道路价值体系的大量质疑:
“其实在金山后期我就觉得不对了,当你坚信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像坦克车一样逢山开路,但是当你杀下来以后,你遍体鳞伤,你累得要死,你在想别人成功咋就那么容易?”
这是一个人生宿命性的探索,是一种自我的反思,而这正是让我们铭记住这个名字— 雷軍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