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李鸿章花了5年的心思为他置办的两江总督府里平静离世。然而,140年来,曾国藩被不同的人群关注。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或天赋,但他的位极人臣之路常常被当做一部成就的一般教科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细读曾国藩。在内圣外王的中兴名臣身上,也好,在老奸巨猾、扼杀清室命运的人身上,他的身上被叠加了无数重相互矛盾的标签。
从一个才学平庸、愤青开始,一路走向位高权重、匡扶清室的一哥,无人不知曾国藩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励志帝”的人物。他的内心强大,可以让我们感叹他能够经历各种挫折和挑战。
初入仕途时,曾国藩并不满意官场生活,他希望弟弟们赶紧成才养活全家,而自己辞官奉养双亲。这份坚定的理想和对国家责任感使他不断努力,为朝廷献策。尽管遭受多次挫折,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1864年7月21日,当得知湘军攻克南京后,他终于实现了长达13年的目标,这也是中央政府的心头大患告一段落。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保持谦虚,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法来服务国家。
1972年3月12日,在处理最后公务——派遣中国学生去留学前夕,就在午后突感脚发麻而逝世。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作为道学家还是将领,曾国 藩都展现出了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精神力量。
总结来说,“励志帝”这个称号并不容易获得,更不易维持。而对于像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所面临的是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个人信念与实际行动之间可能存在差距。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是人类智慧与勇气共同创造的结果,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