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陈年:归去来,野心勃勃的少年

在商界取得成功的人物传记中,自我撰写的故事并不多见。然而,陈年的《归去来》这本自传体小说,就是这样一部罕见的作品。他的故事,从一个贫穷山村开始,一直到他成为财富世界中的重要人物。

1969年4月,在山西省闻喜县薛店镇丰乐庄出生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陈年。他的父亲,是当地第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来自北京的一个家庭,与父亲都是大学同学。在父亲接受知识分子再教育期间,他母亲带着身孕回到丰乐庄,在陈家的窑洞里生下了陈年,但不幸的是,她离开了这个小镇,没有留下任何消息,只留给了他奶奶抚养。

直到19岁时,陳才在北京第一次遇到了他的母亲,并了解了她的长相。那段时间,小小的地窖成了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他和三个没有妈妈的小伙伴一起跟着奶奶长大。家境贫寒,他们吃的是黑面条和蒸馒头,没有肉类可言。

陳年的小学老师张金桃回忆起,那个时候的小孩经常生病发烧,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他也曾有过一次旅行到天津看望自己的母亲,那是一次充满希望但最终失落的事业。当时,他已经知道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那次我看他一个人坐在凳子上发呆,看起来很可怜。”

中学时期,他前往大连与生父和继母居住,这段经历让他决定放弃高中学习返回老家教书。但后来又改变主意,去了北京追逐文学梦想。在那个没有钱的时候,他甚至在桥洞里睡了一半个月,每天买些榨菜、方便面吃。他给奶奶写信说没钱,结果她卖掉家里的粮食寄给了他。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的记忆,因为那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看到那片土地。

尽管走上了创业之路,但对于金钱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对于陈来说非常清楚:“金钱是游戏规则”,它能为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对于一个曾经困居塬上的少年而言,无疑是一个朴实无华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社会中证明自己,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赚更多的钱。而这些,都源于那个塬上的一块土地,以及那些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