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陈年:归去来,野心勃勃的少年

在商界取得成功的故事,不仅仅是别人写的,而是由那些勇敢追梦的人亲自书写。陈年,就是这样一位财富人物,他曾出版过自传体小说《归去来》,讲述了他从一个贫困山乡到成为资本家的一路奋斗。

1969年4月,在山西省闻喜县薛店镇丰乐庄的一个小窑洞里,陈年的故事悄然开始。这座村落位于黄土高原上,那里的地势被称为“塬”,而人们则在这些塬上挖出窑洞作为居所。他的父亲,是当地第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知识分子;母亲,则来自北京,一直与他父亲是大学同学。在父亲未婚的情况下,她带着身孕回到丰乐庄,在陈家的窑洞里生下了他。

然而,当时期的政治背景,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等待。他的父亲,被送往武汉接受知识分子再教育,而母亲天天盼望着丈夫回家的那一天,却只能不断询问奶奶:“妈,他晚上回来没有?”但那个回答总是一声沉默,因为那意味着可能会遭受更严重的处罚。

25天后,母亲终于离开了那个小窑洞,将她的儿子留给了她——陈年的奶奶。那时候,小孩子没吃饱,只有奶茶可以喝,陳年的童年就这样在贫穷中度过。他和另外三个没有妈妈的大哥们,都跟着奶奶长大,每天吃的是面条和蒸馒头,没有白面,更不用说肉类。而他的小学老师张金桃记得,他经常生病发烧,还夹着一只体温计。

尽管生活艰苦,但陈年的学业进步迅速。他的小学同学畅金娟还记得,当老师问大家最爱的人时,他们都回答爸爸妈妈,而 陈年却写的是“爷爷”和“奶奶”。这让旁人感到有点可怜,但也显示出了他内心坚强的一面。

中学时期,陈年一度去了大连,与生父和继母一起生活。但很快,他放弃了高中,就读于薛店镇中学,并且成了英语教师。不久又返回大连读完高中,然后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在那里,他中途辍学,这也是他追逐文学梦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90年代初期,当 陈 年 到 北京 时,无处可住,只能睡在桥洞里,每天买些榨菜、方便面充饥。这段经历对他来说非常艰难,但也成为了后来的励志故事中的关键环节。当时,他给家里的老婆卖掉了一些粮食,用钱寄给远方奔波求职的自己。这份深情与坚持,也成为了后来凡客公司创立过程中的重要动力之一。

对于金钱的问题,许知远曾向 陈 年 询问:“为何非要做生意?” 陈 年 回答说:“这个社会太势利了,在这个时代证明你自己的方法就是挣更多的钱。” 他认为,“金钱是游戏规则”,拥有更多资金意味着能够做更多事情,让更多人过得更好。这种朴实无华的心态,也许正是使得一个塬上的少年,最终走向成功的一种力量来源。此外,对于如何摆脱贫穷,这个问题一直伴随著 陈 年 的整个奋斗历程,从最初驱动他的渴望成功之初,便成为一种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