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陈年:归去来,野心勃勃的少年

在商界取得成功的人物传记中,自我写作的故事并不多见。然而,陈年的自传体小说《归去来》成为了少数几个例子之一。他的故事开始于山西省闻喜县薛店镇丰乐庄,那里黄土高原上的塬上,他的父亲是第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当地人,而母亲出身北京家庭,与他父亲是同学。在他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带着身孕离开了丰乐庄,将他留给了奶奶。

陈年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归去来》中回忆道,只到19岁才第一次见到他母亲,并了解她的样子。那时候,由于家贫,没有白面吃,只能煮黑面的高粱面。大脑袋支在细脖子上、瘦小但活泼的小男孩和三个堂兄弟跟着奶奶长大。每天他们吃的是面条和蒸馒头,肉类是不曾有过的事物。

小学老师张金桃印象中的陈年经常生病发烧,一直抱着一只体温计。她曾带了一些营养品炼乳回乡给孩子们,但未能挽救掉早逝的丈夫。这段经历让她对待这个孤儿充满同情。而小学生畅金娟则记得,当老师问大家最爱的人时,同学们都说爸爸妈妈,而只有陈年提到了奶奶和爷爷。他一个人坐在凳子上发呆,看起来很可怜。

中学时代,他一度去了大连与生父和继母生活,但没有完成高中课程,就回到老家教书,然后又返回大连读高中并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在那里却中途辍学。在北京追求文学梦想期间,他住在桥洞里半个月,每天以榨菜、方便面为食。他给奶奶写信说没钱,她卖了家里的粮食寄钱给他,这是她去世后的一次清明节之际的事情,让 陈年眼眶红肿。

对于许知远的问题——为什么非要做生意?— 陈年回答:“这个社会太势利了,在这个时代证明你自己的方法就是挣更多的钱。”对于金钱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他解释说:“金钱是游戏规则,更多的金钱意味着,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你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过得富足。金錢是一種最公平。”

摆脱贫穷,是一个困居塬上窑洞的小男孩最初渴望成功的心愿,即使成为了一位符合社会标准“成功”的人,也没有装腔作势地说,我不是为了钱。因为这只是一个简单而朴实真实的心愿,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用汗水换取尊严,用智慧换取财富,用坚持换取幸福。这正如那句话所言,“命运总是在转弯处等待”,而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全凭自己不断前行,不断探索生命中的每一次转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