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的是深度思考的事,可能很多人会说,你不遭遇事儿,你能深度思考么?的确,如果你的人生不遭遇关于选择、取舍、放弃等关键的大事,你未必有机会做自我拷问。但并不是说这个深度思考平时不能做。如果当你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意识到问题的时候,不妨先记录下来,之后找个周末的早晨,心情平静且放松的时候。取张白纸,做一个自我发问。我以前常常这样做。我会在纸上写下问题,比如:我为什么那么爱生气?然后自我反问,你觉得会在什么方面上生气?接着自我回答,比如在与爱人相处方面,在狗不听话的时候。这代表了什么?代表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很多时候却容易将自己的标准去延伸到其他人身上,甚至包括宠物。这最容易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你要求对方以为是为了对方好,其实更多是希望自己舒服一些,如果对方是你的下属,他做到了你要求的一切,你就会满足么?不会,你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会限制他的自我发展,而且即便他做的再完美,他也成为不了你。那我要如何调整呢?尝试放下要求,用欣赏的角度去发掘对方的优点,从对方擅长的出发。尝试示弱,用拜托和请求的语气去让对方做你期望的事,并及时给予奖励。削弱自己的完美主义,分清楚成长和自我苛求的区别。成长是伴随痛苦的,但不会只有痛苦。你得益于过程,而不是限定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的第一次小小的心理演练,我希望它对您有用哦!坦白说,我不是特别爱动脑思考的人,又不是哲学家和思想者,平日里所有的心思应付工作都不够用,还哪里有力气去深度思考其他呢?

关于深度思考的问题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方式,我个人的粗浅认为,是能自我提问。能逐层深入,并具有逻辑性,可以寻找答案并产生现实指导意义,这些都是深度思考往往是我遇到这种机会的时候就是摊上大事儿的时候。

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未来规划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是在31岁那年,当时作为一名文员,我突然被公司部门领导邀请一起创办杂志。当那个瞬间,我差点脱口而出接受,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冷静下来,对自己提出了许多困惑:

我眼下的这个机会是否值得追求?

我现在所处的地位是否稳固?

我需要一个怎样的职位来展现自己的价值?

为了达到这个职位,我还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通过这些疑虑,最终为自己设定了以下目标:

需要至少保持6000元月薪。

职位必须至少达到执行主编或更高级别。

在此基础上努力靠近核心业务部门。

后来,在两年的努力中,不仅实现了预期中的薪水增长,也达成了职业发展目标,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计划化地面对未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的职业道路注入了一种前瞻性的力量。

第二次沉思发生在几年后的某一天,当时已经是一名公关部经理,但由于担忧职场安全感,便开始质疑当前职业路径:

如何才能确保自身位置稳固?

如何利用目前优势最大化自身发展潜力?

如果无法获得营销策划岗位该如何行动?

经过一次又一次内心纠结,最终决定将精力投入品牌管理领域,因为这是企业最核心的一环,与之紧密相关的是营销策划。在这一转变中,即使存在薪资减少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坚信这是向着更好的未来迈进的一步。此举证明了解决方案并不总是简单明了,有时候真正成功来自于勇敢改变路线图,以适应新的机遇与挑战。

每一次这样的沉思,都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能够不断探索、学习、适应,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我们朝着梦想前行。而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疑惑,现在都变得显而易见,它们只是通向知识宝库的大门,让我们勇敢走进其中,为自己开启新篇章。如果三次这样的沉思都没能让一个人从文员升至总监,那么,或许这只是因为他们尚未找到正确打开脑门窗户,让光芒洒落的地方;或者,他们尚未准备好迎接属于自己的风雨征程。但愿每个人的旅途都会充满惊喜,每一步都踏实而果断,每一次沉思都能引领他们走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