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想念你的时候,我会翻开我们共同创作的小故事,回忆那些曾经在滨北农场共度的美好时光。我们的故事就像那田野里的有机肥,无机肥和无人机一样,简单而又深刻。
记得有一次,你跟我说起了张大伯,他是一位四川人,在农场里负责运输粪便,用来制作有机肥。他的工作不仅神圣,而且充满戏剧性。他会用一台老旧的解放牌粪罐车,将粪便从化粪池中抽取到积肥坑中,加上焚烧后的麦秸或稻草,再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沤制,就能制作出含有各种有益于农作物生长化学成分的有机肥料。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会去田埂边缘捉蚂蚱,那些趴在稻叶上的,有的是公蚂蚱,有的是母蚂蚱。我还记得那些被煎熟后极其美味的情景。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它们真正叫做东南亚飞蝗,如果成灾,它们甚至能让整个村庄失去食物。
岁月流转,世界变迁。在过去,当地的人们为了灭蝗,就会使用飞机撒下药剂。但现在,那片曾经被称为“东南亚飞蝗”的地方已经变成了盐场,而我们却无法忘怀那个时代的风貌。
最近,我带着女儿去了那片广袤无垠的地界,看着那些低头羞涩、饱满谷粒,不禁想到了童年时期在滨北农场的一切。路过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无人机施肥,无人机撒药,无人機施無機肥”,我感到人类发展之迅速,让我有些惊叹。
回忆起张大伯讲述的一则趣事,他提到了客轮上的炊事员,一早清晨解完大便后,还要打水做饭,但最终发现锅中的稀饭里飘着屎蹶子。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决定将这锅饭推向市场,因为旅客们都等待着吃早餐。而另一则是父亲关于贩卖姜时遇到的困境,每天晚上偷偷埋葱叶,并且偶尔因为忙碌而没有注意到嘴角留下的干燥糟粕,这种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他们对未来希望的心态。
如今,在城市里,我们享受着舒适生活,却似乎忽略了自然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农业与环境之间微妙平衡。而你和我的故事,也许就像那田间散落的小石子,表面看似平凡,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人文关怀。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大时代,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将这种温馨与简朴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