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Q精选日志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放弃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拉康的这段话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于人性本质的理解。他说:“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幸福,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来衡量你的生活。”这句话提醒我们,即使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的心理机制并非为追求幸福而设计,而是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功能,这种本能驱使我们不断追求新的快乐和变化,但这种追求往往导致习惯化,从而失去了最初的满足感。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死亡本能”,即一种朝着自己自身发动攻击的情绪。这源于生命从无机物演化到有机体,再到最终返回无机状态的一种自然倾向。在某些情况下,当这种攻击性转向自我时,就可能表现为抑郁或其他心理疾病。
有人说过:“自从放弃了寻找,我便找到所寻的一切。”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不是去追逐那些看似完美但又无法触及的事物,而是接受自己、存在于当下的状态。正如文章所言,“自从放弃了幸福,我好像开始有了幸福的感觉!”
所以,让我们停下来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才能感到满足?或者,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放下那些无谓地追逐来的东西,去拥抱现实中的美好呢?也许,在放弃之前,我们才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