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功名可舍命的韩愈

因为韩愈的族兄韩弇,生前与北平王马燧有交情。便想去马府寻求一点帮助,但是每次都被守卫拦阻,连马府的门都进不去。

一日,韩愈在街上闲逛,忽然听到人群中喊道:“北平王爷驾到,闲杂人等快快让道!”

韩愈一听到‘北平王’三个字,虎躯一震,立马来了精神,也顾不得危险,冲出人群,跪拜在马队前。

大喊说:“王爷故友韩弇幼弟韩愈叩见!”

这才,终于得见北平王,马燧听说韩弇遭遇不测的事情,深表同情,也想帮韩愈一把,便询问其韩愈的诗文。但是没有准备的韩愈身边没有,当即即兴吟诵一首,文采飞扬。凭此诗获得北平王的好感,并最终留在了马府。

你不见我别想睡觉的白居易

中晚唐时期,长安有个名气很大的诗人,名叫顾况,属于京官,经常出入宫廷,有机会见到位高权重的达官显贵,因此有许多年轻才俊,带着作品前去谒见,希望可以得到他的引荐,但能如其法眼的人,如凤毛麟角。

一日,顾况审批完公文,正准备解衣睡觉,仆从禀报说有一位白净的年轻书生求见。

因为顾况很愿意提携年轻人,所以也顾不上疲惫就请他进来。接过年轻人的名帖和文稿,一看姓名,不禁调笑起来:“白居易,白居易,长安米贵,可不易居啊!”

白居易不卑不亢地回到:“著作郎见笑,还请多多指点!”

狂傲的顾况在看到那首有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后,心中默读数遍,不再言语,片刻,轻轻拍了一下桌子,缓缓说道:“不得了,不得了,能写出这样的佳作,白居又何妨,白居又何妨啊!”

长安城终于出现了一个令顾况刮目相看的年轻诗人,一时间传为美谈,而顾况也是不遗余力地见人便夸赞白居易的才华。

我是自信的学霸刘禹锡

唐代进士考试一般在正月举行,二月前后放榜,所以很多举子都会在前一年秋天到长安城来做准备,主要是向达官权贵、社会名流、文坛领袖等投献诗文,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在长安城获得名声,然后再参加进士考试,以此提高进士及第的概率,

刘禹锡除了向一般的权贵名流投献自己的作品,还依仗着满腹的才华,直接向当时皇帝唐德宗上书。可惜,他并没有得到回音。对于进士考试,也没有着急参加,而是先回洛阳老家,一边闲居,一边诗歌。

两年后,再度出发,且一举中第,并在当年又通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但是没有被授官。七九五年,再次参加铨选,授官太子校书。

对于科举就是这么任性,靠功名就是这么容易,这一年刘禹锡二十三岁。

我是从戏中走来的元稹

说到元稹,需要多铺垫几句。

唐代文学除了盛名的唐诗,还有唐传奇。而唐传奇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莺莺传》,我们熟知的《西厢记》就是根据它创作的,《红楼梦》又明显受有《西厢记》的影响,可见《莺莺传》的重要性。

《莺莺传》的故事和《西厢记》大同小异,讲的是书生张生和大小姐崔莺莺,通过婢女递书传情的故事,只是最后的结局不咋地,男的另娶,女的另嫁,并不是一个happy ending。

元稹,便是这部《莺莺传》的作者,而他本人就是张生的原型。

一次元稹在朋友的帮助下,到一个在蒲州的远房亲戚家避战祸,并与亲戚家的结识定情。

后来元稹在官场初出茅庐,被京兆尹韦夏卿赏识,更愿意嫁女于他。元稹为了更好的官场前途,毅然不顾在蒲州的恋人,而娶了韦夏卿的小女儿。

我上面有人 李商隐

李商隐十五岁便能写雄篇大论,闻名乡里。然后科举之路并不顺利,连续三四次落榜,最后失望的,还一气之下跑去玉阳山学道。没想到这负气之举,竟然还引出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正值青春的李商隐,在观中,遇见一位宋姓道姑,她是一位公主的侍女,两人不久便坠入爱河,越陷越深。然后好景不长,侍女随公主下山回宫,两人的感情也就无疾而终。科举的失利和感情的打击,更使得李商隐的眼里,只剩下凄风冷雨。

然而,此时在远方,正有一个人时刻挂念着他。

他的老师令狐楚没有忘记他,还特意关照他在朝做官的儿子令狐绹,如果有机会,多在主考官面前提携一下李商隐。

夜已经深了这么久,他要做的只是等待黎明。

八三七年的一天,令狐绹退朝后,遇到当年主管进士考试的高锴,相互寒暄过后,高锴因一向敬重令狐楚的贤明和才德,便向令狐绹打听当今有才能的年轻人。高锴作揖问道:“八公子的朋友中,谁最贤能啊?”令狐绹不含糊地说:“回高大人,李商隐是贤才。”为了强调,特意说了三遍。

都暗示成这样了,还能不明白嘛~

李商隐再举应考,果然进士及第,取得了步入仕途的资格。这一年李商隐二十四岁。

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代科举这条路上,算是少年得志。

其实我不想当农夫的孟浩然

孟浩然和同期的文人一样,寄希望于诗词来表达出仕的愿望。

首先找到的是当时的右相张说,写下了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献给张说,但是久久没有回应。随后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孟浩然的田园诗里,少了田园的祥静,多了坐立不安的焦急。

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年,一次听说唐玄宗游幸洛阳,立即前往洛阳求仕,一去数年,依然无果。

谁料想一次无意中参加的聚会,成为了人生的转机。

传说,孟浩然一次随朋友进入太学,同在座的诸多文人雅士一起进行‘文学交流’。因为李白三番五次地称赞过孟浩然的诗,所以在座的人都怂恿一起参与斗诗。孟浩然诗词满腹哪怕这个,当即来个王炸,听呆众人。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诗句一出,满座倾服;太学赋诗,名动京城。

当然这件事,也传到右相张说的耳朵里。早年收到递诗的他,多年后再次听到孟浩然的名字,意识到他的确是个人才,于是找机会面荐皇上。右相推荐的人,皇上多少还是要给点面子,于是召孟浩然进宫面见。

这么好的天赐良机,老孟却没有把握住。

在殿上,皇上要听诗。脑子短路的孟浩然,却鬼使神差地吟出一首,描写应试屡次不中,心情郁闷,准备归隐山林的诗,我勒个去,这让皇上的老脸往哪儿搁。

后面,也就没有后面,孟浩然身心疲惫地离开了长安。

曲线救国的王维

七二零年,王维报名参加吏部考试,信心满满,却落第而归。

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爱好文艺,经常与文士交流,王维就是他最重要的座上宾之一。岐王听说王维落弟,很为他不平。便让他带上自己的佳作,一同前去拜访九公主。

这个九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同岐王一样,爱好文艺贤才。

几天后,王维来到九公主府,弹奏了自己所作的琵琶曲《郁轮袍》,呈递了精心挑选的诗作给九公主。公主沉醉在曲中,兴奋在诗里。不禁说道:“这都是我平日里经常看的诗作啊,本以为都是古人所作,万没想到是公子的佳作啊!”

得到九公主的如此认可,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待吏部考试放榜,毫无疑问,王维是当年的状元。

回头看看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他们无不有着惊人的天赋,有着令人艳羡的才华,然而大多出仕之路依然坎坷。命也,运也。如果没有生逢其时,如果没有恰逢伯乐明主,空有一身抱负,依然无处施展,也只能 冷对空月笑霜白。

古人如此,你我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