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中,贝多芬的成长故事是一部励志的小说,大道理浓缩。尽管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天赋卓绝的音乐才华,但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25岁时,他遭遇了耳疾,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努力治疗,但命运似乎不愿意放过他。在45岁那年,他完全失去了听觉,这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然而,即便是在这种困境中,贝多芬依然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手指感受着乐章的节奏,用心去创造那些将来世人会称赞的作品。
贝多芬出生于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从4岁起就在羽管键琴上弹奏,小小年纪即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8岁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专业演奏者,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10岁时,他被聂费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作为“音乐仆役”开始的人生旅程。
17岁那年,贝多芬拜访了莫扎特,那位伟大的作曲家对于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感到兴奋,并答应给予指导。但就在此后两个月里,贝多芬失去了母亲,这件事对他父亲造成了极大影响,使得整个家庭陷入了苦难之中。
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而贝多芬则以《谁是自由人》这一合唱曲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与和平渴望的追求。他通过介绍认识到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这位公爵欣赏他的才华,将其收为私人教师。不久之后,貝多芬因其即兴钢琴演奏赢得维也纳民众的心,让人们称赞他的旋律既有细水潺潺,又如惊涛骇浪、鸟语鸡鸣或暴风骤雨之感。
30岁左右,当貝多芬爱上了朱丽叶·琪查尔迪伯爵小姐,却因为她的父亲不接受低贱出身的人而悲痛欲绝。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了一些最著名的作品,如《致爱丽丝》。然而,在同期病情恶化导致失聪后的几次尝试治疗失败后,比如搬到维也纳郊外疗养两年的结果是病情进一步恶化,即使面对教堂钟声都无法听到这样的噪音,也没有阻止貝多凡坚信只有音樂能拯救他。他写信给朋友:“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这是貝多凡立志要在余生的时间里从事音樂創作的一個決斷。
32歲後開始創作,最早的是《英雄交響曲》,這首交響曲原本是為拿破崙所寫,但聽聞拿破崙加冕為帝後,因愤慨而改写献词。不过,就算如此,《英雄交响曲》的真正意义还是由於貝 多凡个人的内心世界诞生的——它反映出一個強烈對抗與挑战自我的精神状态,以及對於個人尊严和艺术品质無比執著的一种态度。
1809 年十月法军占领维也纳時,由於奧地利貴族們趁火打劫爭取法軍寵幸,其中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這讓貝 多凡忍無可忍並離開了伯爵府邸,並留下一張紙條給公爵說:“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因偶然的地位;而我成為貝 多凡,是由於我自己。我現在有的是,您將來也有的是;但是我只有一個!”
再一次當貝 多凡與歌德一起散步時,他们遇见皇后、太子及一些贵族们。当面对他们时,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却坦然地说:“让路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 多凡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那时候太子认出了他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着傲骨满怀、挺胸而过的人物——这就是那个曾经因为自己的身份低微而被拒于门外的人,现在却敢于正视君主,因为他知道做人的尊严并不来自别人,而源自自己的内心力量。而当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纳卡德剧院进行表演时,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阻止听众们激动的情绪爆发,他们热烈地鼓掌五次!
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生命充满挑战和逆境,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勇气与坚持,那么任何困难都不能阻碍他们实现梦想。而且,有时候,它们甚至可能成为成长和进步的一部分。这就是巴赫洛文(Beethoven)的故事 —— 一部关于如何找到勇气继续前行并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励志小说、大道理浓缩。如果你觉得生活中的某些事情似乎永远不会结束,你应该记住: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主宰者,可以选择怎样去看待它们以及如何行动起来改变它们。此刻,我希望你能像巴赫洛文一样,不畏惧挫折,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知,同时寻找每一次机会来证明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