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弗(1039年—1065年),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他的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王方进士及第后,没有进入仕途,而是在家乡的中岩书院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王弗作为教师的孩子,自幼接受了父亲的良好教育,她聪慧谦谨,知书达理,颇通诗书,妥妥的一位小家碧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与王方的关系友善,在苏轼长大的时候,就把苏轼送到中岩书院,做了王方的。
王方一看苏轼这孩子异常聪明,学习又勤奋,是一颗好苗子,将来必有出息,做老师的发现好苗子,那是打心眼里喜欢啊,就越发悉心教导。
放学后,回到后院的家里,王方也经常夸奖苏轼如何聪慧、勤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弗情窦初开,就开始留意苏轼了。女孩子脸皮薄,她总是悄悄地藏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默默地看着心上人,越看越喜欢。
苏轼早就晓得了老师有一位千金,她聪明又美丽,也很爱慕。一次,王方过生日,同学们一起给老师祝寿,苏轼喝多了,醉倒在老师家中。醒来后,发现同学们都已回到书院读书了,在离开老师家的时候,苏轼一回头,看到了正在临窗梳头打扮的王弗,他心中一动,飞快地来到书院,采了一束飞来凤花,轻轻地从窗户丢给了王弗。
王弗和苏轼在结婚之前,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中岩书院里有一池绿水,读书之余,苏轼常常在池边散步观景。有一次,苏轼发现池中无鱼,苏轼很是遗憾,他不禁大叫:“好水岂能无鱼?”
于是,苏轼抚掌三声,说来也奇怪,一会儿,从岩穴中游出一群红色鲤鱼。同学们都很惊奇,就向王方建议:“如此美景,应当起一个好名字啊。”
王方同意了,就让同学们给这个池子起名。同学们七嘴八舌,起了好多个,但是大家都不满意。
最后,大家的目光转到了苏轼身上,苏轼微微一笑,缓缓地吐出三个字:“唤鱼池”,大家一听,都拍手叫好。
正在此时,王弗派丫鬟送来了一张纸,纸上写了三个娟秀的大字 :“唤鱼池”。
同学们看后,评论道:“这两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再看老师王方,他站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
苏洵知道老朋友有一个知书达理的好闺女,就去找王方商量,二人一拍即合。于是,苏洵请媒人做媒,在苏轼十八岁的时候迎娶了十六岁的王弗。
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小夫妻恩恩爱爱。平日里,王弗在家操持家务,侍奉公公婆婆,妥妥的一位小家庭主妇。
但是,这位聪明贤惠的家庭主妇深知,苏轼的第一要务是读书学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赢取功名,决不能让苏轼沉醉在温柔乡里。所以王弗不断地督促苏轼学习,再学习。
当看到苏轼在读书,那是王弗最高兴的时刻,她陪伴在苏轼旁边,端茶倒水,红袖添香。当看到苏轼有时遇到疑难的地方,王弗反倒及时给予提醒,让苏轼对妻子刮目相看。于是,好奇的苏轼就继续问王弗别的书里的问题,王弗都能答上来,苏轼是又惊又喜,妻子真是才女啊。
什么样的妻子是贤内助呢?王弗就是一个参考答案。
在妻子的督促下,苏轼的学业长进很大。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岁的苏轼出川赴京,信心满满地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当他看到苏轼的那一篇之后,他被那清新洒脱的文风震动了。当他得知这是苏轼的作品后,对苏轼极为欣赏,断定:“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059年,王弗有了他们的爱情结晶,长子苏迈出生了,这个小家伙的出现,为这个美满的家庭增添了无限的温馨,王弗相夫教子,也更忙碌了。
1061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参加了制科考试,苏轼被评为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仁宗赵祯高兴地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成为朝廷官员后,苏轼接触的人多了。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倾听他们的谈话。客人走了之后,王弗就告诉苏轼,她对来人的性格品性的看法,哪些人值得交往,哪些人要远离他们,结果是无不言中,王弗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真是精准啊!这些对苏轼的帮助极大,苏轼也非常愿意听取王弗的意见和劝告。可谓是苏轼绝佳的贤内助啊。
可惜啊,王弗红颜命薄,在苏轼蒸蒸日上的时候,宋英宗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依依不舍地离开年幼的儿子、挚爱的丈夫,在京都开封不幸去世,年仅二十七岁。
苏轼悲痛欲绝,满含热泪地为妻子写了《亡妻王氏墓志铭》:“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
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后来,苏轼按照父亲的意见,将王弗运回了眉州,埋葬在老家的祖坟里,旁边紧靠着苏轼的母亲,苏轼亲自在这个小山岗上栽植了的青松树。
王弗去世后,苏轼娶了第二任妻子: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再往后纳妾王朝云等人。这几位固然从生活上、、精神上能给苏轼带来照顾和安慰,但是,她们没有王弗的才华和见识,没有能力给苏轼提出意见和建议,苏轼少了一位有真知灼见的贤内助,他后来上的沉沉浮浮,坎坎坷坷,屡受贬谪,恐怕与王弗的早去世有很大的关系。
王弗去世十年之后,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被调往密州(今山东潍坊高密市)担任知州。上的打击,精神上的痛苦,使苏轼倍加思念王弗。
第二年的正月二十日,苏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梦见了自己的爱妻王弗,她依然还是刚结婚时的秀美模样,在老家的窗户前,细心地打扮梳妆,她含情脉脉地看着苏轼,却一句话也不说。
苏轼大喜,刚要和王弗说话,却惊醒了。他顾不得冬日的寒冷,披衣而起,仔细地回味着梦中的甜蜜。
窗外,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窗户上,寒风呼啸着,把松枝摇曳地哗哗作响。苏轼想起了王弗的孤坟,就在老家那栽满松树的小山岗上。
苏轼悲从中来,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任凭泪水肆意流淌,心中的思念激发了苏轼的创作冲动,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感人至深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千里之遥的孤坟啊,我该怎么向你倾诉这满腹的悲凉。现在纵然我们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我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眼泪洒下千行。料想我每年想你最悲伤的地方,就是那明月照耀下,长满矮松的山冈。
这首词用语如同和王弗在话家常,却字字含情,句句含泪,深情地表达了苏轼对王弗的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读后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对于男人来说,妻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了什么样的妻子,就等于是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俗话说,“妻贤夫祸少”。王弗聪慧贤淑,有才华,有见地,她帮助苏轼走上了顺利的进取之路。在有王弗陪伴的日子里,也就是苏轼的前半生,无疑是幸福的、快乐的、积极向上的。
所以,在王弗去世十年之后,苏轼写下《江城子》,用一首词,半生情,写给结发妻子王弗最深情哀婉的一首离歌,表达了他对王弗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深切的思念。
所以,男人们,擦亮你们的眼睛,寻找一位真正的聪慧娴熟的好妻子,珍惜她,善待她,这是决定你一生的贤内助。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生则同床睡,死则同穴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