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着名的大思想家。

(二)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兴趣很广泛,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他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一天,他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这些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他觉得这些变化非常有意思,并且对星空中的运行规律充满好奇。这简直是太美妙了!

于是张衡根据诗歌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和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的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而暮春却指东南。

(三)

战国时期,有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人物。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加上家庭背景也不是特别优秀,所以他曾经被许多地方所冷落和拒绝。但这个刺激让他更加坚定要改变自己的决心,因此决定发奋努力阅读和学习。他每日都要深入研究各种知识,不论白昼或黑夜,都是一往无前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无论多么疲倦,也都不敢停下来休息,以免影响自己向前的步伐。

为了更有效地保持清醒状态避免打盹儿睡觉干扰他的进程,在长时间阅读之后,当感觉自己即将打瞌睡的时候,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皮,使自己感到疼痛而立刻清醒过来,再继续前行。这就是历史上的“刺股”的故事,让人们铭记一个人的毅力与坚持,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不放弃追求知识和成功的心态。

(四)

战国末期,有一个人名叫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著称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当年李斯是个贫寒之民,但他渴望成为才华横溢的人士,因而自幼便勤勉刻苦地攻读经典文言文,同时还擅长音韵律法,对音乐也有极高造诣。此外,还精通医药术语,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在学校期间,因为成绩优异,被同学们尊敬;毕业后,因为能力超群,被社会公众推崇备至;并最终成为了秦朝第一位宰相之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坚持与毅力,以及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态度及行动方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