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2年的3月12日,曾国藩在李鸿章为他准备的两江总督府里平静地离世。然而,这位被后人称为“励志帝”的人物,在140年后的今天依然备受关注。与历史上的许多成就一番功业的伟人相比,无论是家世还是天资,曾国藩都没有什么优势。他的人生之路常常被当做一部成人的教科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细读曾国藩,从一个才学平庸的“愤青”到位高权重、匡扶清室的“一哥”,他的身上被叠加了无数重相互矛盾的标签。
曾国藩得罪了不少京中权贵,几乎变成北京官场人人喊打的角色。在咸丰二年,他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外差,一夜之间逃离了处处是敌的地球。而接下来的几年,他一样是处处碰壁。然而,在家居守孝两年的岁月里,愤青曾国藩才活得“通透”起来。当他再次出现在长沙时,他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了。他以非常谦恭的语气请求各位同僚的“指针”,这甚至让胡林翼和郭嵩焘深以为忧,以为曾国藩委曲求全,失掉了方刚之气。
1864年7月21日,当九弟曾国荃从南京发来攻克天京捷报时,对这个消息除了最应有的喜悦之外,还有莫名的心中恐惧。这场长达13年的战争终于可以告一段落,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对官方黑幕的一种不确定感。在这之后,不仅慈禧祝贺湘军攻下天京,还封53岁的曾国藩为毅勇侯,加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让他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1972年3月12日,正值处理最后公务——派遣中国学生去遭受国家痛恨的地方—留学前夕,由于突感脚麻,端坐三刻后逝世。在自己因为天津教案郁郁而终之前,这个不喝酒、不抽烟、不玩女人的人成功过,却又壮士断腕;成功到可以的地步,又宦海涅槃;退却过,又备受重用;一直没有放弃,为国家奋斗,却在最后与爱情无缘。
尽管如此,“一哥”不是那么好当,而且特别是在环境恶劣且身处乱世的情况下,即便真诚也好,或许还会遭遇悲催命运。不过,就像俞敏洪所说:“一个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曾经面对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前行,而那些看似无法跨越的小障碍,只不过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