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达明
美国人克雷格·卡尔菲非常喜欢自行车,上高中时,就利用假期做兼职邮递员,每天骑车穿街过巷。进入布鲁克林的普拉特学院后,当同学们都在谈论汽车时,他依然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1989年大学毕业后,卡尔菲拿着借来的一万美元,在旧金山创办了“碳车架”自行车制造公司。当年便造出了第一辆轻便碳纤维自行车,然后在职业赛车手免费试骑后,作了进一步改进。随后他参加了国际自行車博览会,吸引了大批订单。环法自行車賽冠军格雷格·莱蒙德一次就买了18辆。卡尔菲从中捕捉到了商机,在与莱蒙德沟通后,将轻便碳纤维自行車命名为“莱蒙德”牌。
莱蒙德在1991年的环法自行車赛中多次夺得领骑衫,让“莱蒙德”牌自行車声名远扬。CNN、美联社等都对此作了报道。卡尔菲也因此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虽然生意如日中天,但“碳車架”高昂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何才能降低成本,造出大家都能接受的“低碳selfbike”成为卡尔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一次偶然间,他发现宠物犬咬断一截竹子的现象,这触发了一种想法:为什么不用竹子制造selfbike呢?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卡尔菲终于在1997年制造出了第一辆竹制selfbike,该selfbike仅有1.5公斤重,比传统材料更坚硬,更耐用,而且还可以减少成本和环境影响。这款产品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并且被誉为是当代最具创新精神的人类成就之一。
为了推广这种新型材质的selfbike到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加纳和乌干达等地,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交通问题并提供就业机会。这场尝试成功地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数百万人的生活带来了改变,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类历史事件之一。
通过这段旅程,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在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一位具有梦想和勇气的人仍然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链,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个故事,也许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渴望的一份启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探索,不管是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还是回归自然元素,都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图之地,从而开启属于自己的奇迹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道路上的主角,而这条路上充满无限可能和挑战,是不是值得去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