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如何在金融帝国的征途中实现个人梦想?

2011年9月15日,上海金茂君悦酒店内。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董事长Mark Grier宣布,他们合资成立的人寿保险公司已经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批准。这标志着中国唯一一家由民营资本与外资合资经营的人寿保险公司正式挂牌。

有记者向郭广昌提问:“您预计这家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对复星集团将产生多少利润?”他回答:“一段时间之内,它不仅不会带来利润,我们甚至还需要从复星的利润中减去它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复星要涉足人寿保险领域?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呢?

一顿早餐中的生意

故事起源于2009年的三季度。在美国路演期间,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收到了来自“中间人的”一个传话。出乎意料的是,这个信息来源是保险业巨头——保德信金融集团。他们通过共同朋友邀请梁信军共进早餐。

邀请吃饭的目的是明确,他提出希望和复星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中国市场。梁信军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兴奋,而是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当时我的心态感觉这是不应该做的,我问Mark,中国有这么多合资公司,都是失败的,为何我们要尝试?”

梁信军描述的是一个“苦情”的行业现状。在2010年,一至五月,合資寿险保费收入仅占总保费收入比3.76%,低于去年同期5.12%及2005年的8.9%。

不过,在Mark和其副总裁解释之后,梁信军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他意识到自己被说服了。当天晚上,他给郭广昌打电话,说他认为他们真的应该考虑跟保德信建立一个合资公司。随后,他们飞往纽约,与对方开会,并向董事会提出这个想法。

这个合作看似完美,但也有特别之处:为什么保德信选择与多元化投资企业复星合作而不是专业机构呢?

Mark告诉记者,他们相信复星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而且双方高层之间存在良好的互动。“化学反应”也很好。此外,由于复星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地缘优势,可以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更多本地化,以避免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

对于此次合作双方各自持股比例50%的事实,也引起了一些讨论。梁信 quân认为这一持股比例非常理想,因为中资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最大为20%,而合资企业可以达到75%,差别就在这里。这也意味着虽然是一个新的领域,但卯足劲头地开拓的一个新领域。

早期财富追求

尽管如此,对于未来几年的情况,郭广昌坦言,这家新成立的人寿保险公司将不会盈利,即使可能分走一些原有的利润。但他们看好未来的机会。而且,从近几年开始,不再使用“多元化投资”的说法,而是统称为“投资集团”,专注于价值投资,并坚持以巴菲特价值投资为圭臬,只投入那些能受益于中国经济成长动力的行业,即投入未来强势增长行业。

其中,在金融服务业方面,有过先例,比如2003年的德邦证券、2007年的永安财产保险。不过,这块板块一直表现平平,是扩张最慢的一个区域。而且,还经历了一波三折,如曾一度放弃进入这个领域,再次重返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环境依赖

事实上,对银行业务抱有兴趣并非首次尝试。一旦国家政策允许,就有可能见效。不久前,其已成立了房地产基金,还与凯雷投资组建国内第一家PE基金。此举显示出了其对于金融版图重启所展现出的自 信力和决心,以及面对挑战时采取行动的心态。此刻,更注重长远性 投 资,更愿意忍受五到十年都不能盈亏的情况,因为现在它们更具备这种能力了。而且,现在看到每个成功的大型民营企业,都是在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什么是高成长性的关键点之一,其中包括金融业快速发展这一趋势,因此决定重新启动该板块进行扩张计划。但是否能真正成为大佬,还需观察国内宏观环境是否支持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各种举措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如何应对潜在挑战。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这份努力或许能够打开通往更大商机的大门,让尽快实现个人梦想成为可能。而如果碰壁,则必须继续寻找其他路径来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