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2年的3月12日,曾国藩在李鸿章为他精心挑选的两江总督府中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他的名字和故事,在接下来的140年里被不同的群体所关注。这位内圣外王、重整中兴的名臣,不仅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并不具备出人意料的地位优势。他的一生,被后人如同一部成长指南书般反复探讨。
从一个才学平庸的“愤青”到位高权重、匡扶清室的“一哥”,除了命运之神巧妙安排之外,我们不得不感叹他的内心力量。他能够毫无疑问地被尊称为“励志帝”。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困惑。早期入仕时,他尝试模仿圣人的样子,但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是那么适合官场生活。他写道:“吾弟等宜早自强,不待我死。”这是他对弟弟们的一份忠告,也是他对自己未能做到的遗憾。
咸丰二年,曾国藩获得了江西乡试主考官外差职务,这让他得以逃离北京,那里的每一步都似乎带着敌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依然遭遇种种挫折。但即便如此,他仍旧坚持自己的信念,以一副道学家的面孔,对抗那些虚伪圆滑、尔虞我诈的人物。
直到家居守孝两年后,当愤青变成了通透的人时,曾国藩再次走上了公众舞台。当时的人们发现他的变化几乎让他们认不出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位复杂多面的人物,无论是作为英雄还是反派,都有着无数相互矛盾的标签。
1864年的7月21日,曾国荃向曾国藩报告攻克天京的事业成功,这对于此前经历过13年的艰辛而言,是一种解脱。但随之而来的是慈禧太后的嘉奖,以及加封毅勇侯、太子太保以及赏双眼花翎,这些荣誉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点。
1972年3月12日,当夕阳西下的脚步变得沉重时,曾国藩突然感觉脚部麻木,而纪泽迅速赶来扶助,一坐三刻之后,便与世长辞。在生命最后八年的时间里,即使是处理最终任务——派遣留学生前往海外学习——也无法摆脱那份纠结与犹豫。尽管如此,“一哥”的身份并不轻易取得,更何况是在乱世间还要保持真诚与奸佞之间的界限,最终还是难逃悲催命运这一宿命般的情节发展。而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并且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