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2年的3月12日,曾国藩在李鸿章为他精心挑选的两江总督府里平静地离世。然而,140年后,他被不同的群体关注,并且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的中兴名臣,而是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家世还是天资,曾国藩都没有什么优势。他的人生经历常常被视作一部成人的教科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细读曾国藩,从一个才学平庸的“愤青”到位高权重、匡扶清室的“一哥”,除造化弄人之外,他内心的强大让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励志帝”。

他的励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仕途初期,他开始了针砭时弊,但很快就因为对京官和外官的一番批评而遭到了朝廷和官员们的不满。当咸丰二年他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差时,他终于逃离了北京这片充满敌意的地方。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他的坚持和勇气,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代伟人。

1864年7月21日,当九弟曾国荃带来了攻克天京的捷报时,曾国藩既感到喜悦又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于对复杂政治环境中的不确定感。但随着湘军攻下的消息传来,以及慈禧皇太后的嘉奖,这场长达13年的战役最终告一段落。然而,在自己的生命最后几年里,尽管处理公务仍然是其重要任务之一,但已难以摆脱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命运所持有的悲观态度。

1972年3月12日,在自己因天津教案郁郁而终之前,处理完最后公务后,即派遣中国学生去留学。这段时间内,一直纠结于如何做出正确选择,而最终却无法避免与爱情无缘、壮士断腕、明哲保身等困境。

正如我们今天所知,“励志帝”并不容易成为,那些看似简单但实则复杂的人生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从曾国藩身上汲取力量,不管遇到多么艰难的情形,都要保持信念坚定,不懈奋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