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李鸿章花了5年心思为他置办的两江总督府里平静离世。之后140年来,曾国藩被不同的人群关注。与历史上许多成就一番功业的伟人相比,无论是家世还是天资,曾国藩都没有什么优势。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波折,从一个才学平庸的“愤青”到位高权重、匡扶清室的“一哥”,除造化弄人之外,他内心强大,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励志帝”。
初入仕途的曾国藩落了俗套地“学做圣人”,开始针砭时弊。他在日记、书信、诗文中不止一次流露出当官没意思,希望弟弟们赶紧成才养活全家,自己辞官奉养双亲的念头。在咸丰二年,他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差,这次机会使他逃离了北京。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曾国藩仍然处处碰壁。他以一副道学家面孔,对于京城上的虚伪圆滑和尔虞我诈感到反感,不断得罪各种各样的人,最终甚至和皇帝闹上了关系。当他的朋友们发现他再次出现在长沙时,他们发现,他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了。他的朋友们深以为忧,以为曾国荃失掉了方刚之气。
1864年的7月21日,一封来自南京的大好消息——九弟攻克天京—让曾国藩的心情复杂起来。这场长达13年的战事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对未来命运的恐惧。在这之后,只有短暂时间间隔,就收到了慈禧嘉奖,并加封其毅勇侯,加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巅峰。
然而,在1972年的最后岁月中,当着同胞人的目光下,他处理的是派遣中国学生去遭受痛恨的地方——留学。在生命最后八年的纠结中,即便成功过,也无法摆脱悲催命运。而最终,“励志帝”的身影消逝于历史深处,我们只能回望那些激动人心又令人沉思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