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人物的事迹素材:贝多芬,自我激励的奇迹生涯

在古典音乐的辉煌史上,有一位如同恺撒般的人物——贝多芬。然而,这位天才音乐家在生命的巅峰时刻遭遇了意外困境。25岁那年,他失去了听觉;45岁时,耳聋彻底侵占了他的世界。尽管如此,贝多芬依然创作出了无数流传千年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一片璀璨的音乐海洋。

1770年12月6日,在波恩市的一个充满旋律和节奏的小屋里,一位未来传奇的孩子诞生了。这就是贝多芬。他四岁就开始弹奏羽管键琴,八岁便登上了舞台,从此展现出他作为一个天才少年演员的非凡才能。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神童”,但这只不过是他即将迈向辉煌的一小步。

十岁那年,他被推荐给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学习。在聂费的大力推荐下,贝多芬进入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一去不复返。

17岁时,当貝多芬访问莫扎特的时候,那位伟大的作曲家惊叹于貝多芬的手指灵动与技巧,并预言:“这个孩子将来会获得全世界所有人的赞誉。”然而,在接下来两个月里,貝多芬失去了母亲,这让父亲变得消沉并酗酒,使得貝多فن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再次回到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期间法国大革命爆发,而貝多芬以《谁是自由人?》这一合唱曲来表达对自由与平等渴望。后来,他通过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并成为他的私人乐师。维也纳人对他的即兴钢琴演奏感到震撼,以至有人评价说,“他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30岁那一年,爱情成了痛苦与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当朱丽叶·琪查尔迪伯爵小姐拒绝了他而选择嫁给一个高贵的地主之后,这段经历激发了《致爱丽丝》的创作。而随之而来的耳疾更是让这位曾经能够听到自己作品欢快旋律的人变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中不可触及的声音主人。

面对绝望,但贝 多丰并不放弃。他坚信,只有音乐能拯救他。他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从此以后,在维也纳宫廷乐团中缺少了一名卓越钢琴手,却孕育出了一名永恒之声——柏辽兹、巴赫、莫扎特之后再无一人能及者。

32 岁起,一系列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大型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音调跌宕起伏,如同潮汐一般涨落,让听众的情绪激愤。此前,即使拿破仑加冕称帝,也无法阻挡其怒火,而是在巴黎圣母院内用石头封印原来的献词,用英雄之笔重铸新的献词:为纪念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作。

1809 年10 月法军占领维也纳,当奥地利贵族争相迎合占领者时,其中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强迫贝 多丰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场灾难令他忍无可忍,用凳子砸向公爵并逃离。在离开之前,他留下了一张纸条:“您只因偶然出身成为公爵,而我却因为自己成为了柏辽兹。我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您呢,只有一个!”

另一次,与歌德一起散步,他们碰见皇后、太子以及众贵族。但当他们面对这些权势滥用者的态度不同:歌德立刻让路,而贝 多丰则坦然地说:“让路的是他们,我们不需要!”结果太子认出了这就是柏辽兹,还脱帽致敬,其侍从们分列两旁目送其挺胸行走。那一次真切体验到了做人的尊严感受!

54 岁那一年,无论身体如何折磨,无论生活如何艰辛,都没有阻止这股力量继续推进。在六年的时间里,他创造出了第九交响曲(欢乐颂),1824 年5 月7 日,它首次在维也纳卡德剧院上演。那晚,对于亲眼目睹这一壮举的人来说,它仿佛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心灵交流,每一次掌声都似乎都是心跳回应,最终鼓掌次数达到五次,是任何皇室成员所无法企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