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人心的奇迹:贝多芬,自我奋斗的传奇
在西方古典音乐史上,贝多芬是那位不朽的恺撒。然而,他的人生道路充满了逆境。在25岁时,他遭遇了严重的耳疾;45岁时,更悲惨的是,他失去了听觉。他的音乐为后世带来了无尽欢愉,但他却无法在生前享受自己创作的杰作。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出生于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他四岁就开始弹奏羽管键琴,并且在八岁时便登上了舞台,这让他赢得了“音乐神童”的称号。当他十岁时,他被推荐给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学习。此后,他进入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标志着他作为“音乐仆役”的职业生涯开始。
17岁的时候,贝多芬前往莫扎特那里求教,并获得了莫扎特对未来的肯定:“这位年轻人将来会受到世界赞誉!”但就在此刻,贝多芬失去了一位亲人——母亲。这次打击使得父亲意志消沉,而贝多芬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再次回到歌剧院工作。
19岁那年,当法国大革命爆发之际,贝多芬以《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随后,他通过李希诺夫斯基公爵认识到自己的才华,并成为公爵身边的一名仆从。在维也纳,以即兴钢琴演奏迷住市民,被誉为“充满生命和美妙”。
30岁时,一段爱情与失恋经历激发出了《致爱丽丝》,而一系列耳疾则导致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曾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生活……要是我干别的事情,也许还能行;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事!”。尽管如此,貝多芬仍坚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从而确立了自己终生的創作決心。
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造出了第一部具有個人鮮明特點作品——《英雄交响曲》(第三交响曲)。這首作品展現了跌宕起伏、沉静凝思、愤慨咆哮的情感,让聽者感到激昂热烈。(励志名言)貝多芬因為這首《英雄交響曲》原本是獻給拿破崙,但當聽聞拿破崙加冕為帝時,因愤怒而將献词涂去,将其改为纪念伟大的人物。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纳之际,与奥地利贵族们争取荣耀中的趋炎附势,使貝多佛尼忍无可忍,不仅向公爵扔凳子,还离开李希诺夫斯基伯爵府邸留下纸条:“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貝多弗尼,却是由于我自己。”
面对皇后的出现与太子的礼貌举止,以及其他贵族们,对比之下貝度弗尼毫不畏缩,即使歌德退让一步也不例外。但當太子认出貝度弗尼並脱帽致意時,那些侍从們分列两边目送著他,這一次貝度弗尼真正體會到了做人的尊嚴。
54歲時完成《第九交响曲》(歡樂颂),耗費六年的時間進行創作與修改。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於維也納卡爾德劇院演奏,由無法再看見樂譜或聽到任何音符聲音的地帶指揮,其結果讓聽眾興奮至極,不斷地鼓掌五次。而皇族成員僅三次鼓掌。一切都證明了一個事實:無論何種挑戰和困難,都不能阻止一個有自律力的人繼續追求他們的心靈追求。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貝度弗尼之所以能夠在極端苦難中繼續創作辉煌無比音樂,這與他的自勵精神有著直接關聯。他擁有一種轉化生活壓力為內心動力的能力,並將每一次挫折視為成長機會,因此磨練自己的意志。在每一次生活低谷中,都能通過音樂尋找平衡。例如,因失戀寫下《致愛麗絲》,因對自由深信不疑寫下《英雄交響曲》,因盲聾寫下《歡樂頌》等等,每一件作品都透露著對生命深刻理解,又滿載熱血和力量。他的最大格言就是“我要把命運扼住喉嚨。” 他用一生的努力向世界證明這是一個可能實現的手段!
總結來說,比達福妮傳奇性的故事,是由一個堅定不移、勇敢面對困難並從中獲得力量的人物所塑造。他既傲慢又專注于个人品质,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还是艺术创造方面都不屈服于权威。这是一个关于如何战胜逆境并找到内在力量的声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持续不断追寻个人的目标和梦想的心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