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具正能量明星:贝多芬,自我激励奇迹的音乐之光

在西方古典音乐的辉煌历史中,有一位名叫贝多芬的人物,他不仅是音乐界的一位巨匠,更是自我激励的楷模。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赋予他太多幸福。在他的25岁时,他遭遇了耳疾,在45岁时更因失聪而黯然失色。即便如此,这个天生的音乐家依旧创作出了无数为后人所称道的作品,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生命中的乐章。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家庭。他从四岁开始弹奏羽管键琴,一直到八岁就登上了舞台,赢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当他十岁的时候,他进入了普鲁士最著名的教育家聂费的手下门学习,从此展开了一段“音乐仆役”的生活。

17岁那年,当贝多芬前往拜访莫扎特时,那位伟大的作曲家对他的才华给予了极高评价,并答应给他上课。但就在此后的两个月里,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这让这位年轻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而后父亲也意志消沉、酗酒,使得贝多芬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再次回到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貝多芬写下《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以表达他对自由与正义渴望的心声。随后通过人介绍认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被收为其仆役,不久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的心房,其旋律如同细水潺潺、惊涛骇浪、鸟语鸡鸣和暴风骤雨般交织出生命与美妙的声音。

30岁时,他爱上了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被迫嫁给一个伯爵。这段失恋经历加剧了他的精神痛苦,而同时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曾努力治疗,却无济于事,最终病情恶化到了连教堂钟声都听不见的地步。

绝望中,貝多芬深知只有音樂才能拯救自己。他坚信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他!因此,无论如何都不放弃继续创作。在接下来两年的彷徨与探索之后,他终于创作出了第一部具有鲜明个人特点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音调跌宕起伏,如同情绪激愤的人民呼喊着自由和平等的声音。(励志名言)這首作品原本是献给拿破仑,但当拿破仑宣布成为皇帝時,因愤怒而改写為献給所有伟大人物。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纳,当时趋炎附势的贵族们争先恐后地向法军献媚,而貝多فن则因无法忍受这种行为,与公爵发生冲突,最终离开了伯爵家留下:“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这是貝 多芬真正体现出的做人的尊严和傲骨,也反映出他作为艺术家的独立性和坚持原则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的勇气。

54岁那年,他完成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这个过程耗去了六年的时间,但结果却令人瞩目。当这部杰作第一次在维也纳卡德剧院演奏时,全场观众热烈鼓掌五次,对比皇族成员只鼓掌三次,这成为了史诗般的情景。尽管亲眼看不到乐谱,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但貝 多馮仍用记忆指挥完美演出,是對音樂無限忠誠與對藝術無可動搖信念的一個象征。此刻,我想说的是,這一切,都源於一個简单卻又強烈的心理分析:貝 多馮從未放棄過,因為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一個有夢想的人實現他們自己的力量!

分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