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战胜迷茫:刘同的孤独之旅
文/上官云、王鑫
刘同,一个在80后、90后读者中备受欢迎的作家,以其独特视角和小清新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2013年,他出版了畅销百万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而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起预售,就在7小时内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夺得全榜单第一位。
从外表看,刘同似乎与“孤独”无缘。他身高1.78米,自称“长得还比较清秀”,担任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这样的职业成功让他成为了一位标准型的人物。但即便如此,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惘和工作选择时的彷徨。尽管他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假装潇洒,但内心深处始终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高中时期,对于刘同来说是一段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在男生们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鞋的时候,他却不得不买普通衣服。而当他们打篮球时,他只能站在旁边帮忙买水。“那时候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话题,但没人理会,我感到特别失落。”记得有一次为了交朋友,他甚至写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但对方只把信扔进垃圾桶。
除了缺乏友情,刘同对父亲也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于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对于刘同而言,那些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等待父亲回来的时间都是昏昏欲睡地看着电视直到半夜12点。
有一天,当他写下命题“我17岁比我惨”的时候,一切似乎都豁然开朗。他列出了6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也不理我。”
通过找出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他重新开始学习数学,从高考以后的每一天坚持复习,每完成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做完所有习题。当他的数学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升至137分,最低也保持在120分以上时,即使老师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依旧难以掩饰自己的震惊,“真的不要笑,要哭”。
通过这样的努力改变,他明白了一个人要做成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这份理解帮助他解决了大学期间的问题,每天写日志探讨问题,然后形成结论,为未来的挑战做好了准备。年轻人面对的问题其实很少,只有亲情、友情、爱情和未来大概四五个方面的问题,而每个类别可能也有100个问题。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只要投射目光到自己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就能应对很多困惑包括面试官刁难的时候能够迅速回答。
随着阅历增加,刘同才明白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忘我的成长。正如新书所述,《你的孤独_,_虽败犹荣》讲述了33个故事,它覆盖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多个截面,不仅回忆起自己大学开学前夜的一个人的辗转反侧,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在拿起行李箱转身瞬间的情绪喷涌,更诚意述说了自己在职场上既坚持又妥协的一些经历......这些都是关于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生活的问题,是关于如何找到答案或者至少找到一种新的思考角度的事物。
通过写作,让这些观点得到总结并告诉接下来该怎么办,对有些事情发展脉络可能之前并不够明晰,但通过写作达成自我对话后,可以让自己慢慢找到一个解决出口:“最后的结论可能是‘啊,我为什么不是这样’”,当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将拥有处理方法,不会浪费更多时间。这份过程让他的工作发生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他参与制作节目的经验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是只有每天写点东西才能发现过去一年留下的什么。他总结道:“做电视是遗憾艺术,而写作则能留下很多珍贵的事情。”
名字选定过程颇为艰难,有200多个名字被讨论,最终取名为《你的孤独_,_虽败犹荣》的决定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有关孤独的小笔记中灵感启发所致,与世界杯比赛结束后的提及相呼应。“这本书适合一个人独立阅读,比如想要跟自己对话或感到迷惘或有问题无法琢磨的时候,因为一些句子容易引发共鸣。”
融入新环境初期几年的生活也是孤寂,如读大学前两年或参加工作前的五年,“那个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合群,也不知道哪个群体喜欢”。但排解这种感觉的是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比如工作与创造性劳动。这两项活动能让他快速恢复平静。此外,还会健身听音乐或者旅行,即使是在出差途中的旅行也不例外。不过,由于英语水平不足,所以独立旅行次数并不多,只好将每次出差都视为旅行处理完手头任务之后,再去某地待一日第二日离开,在此期间去小巷走访专门吃大排档的地方挤拥挤,这样才能感觉像当地人而非路过观光客。而听到出差通知,便乐此不疲,因为养精神就是飞机上的旅程可以快速度过,然后醒来继续创作或娱乐。如果飞机上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则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修改稿件,或许这是因为用力过猛导致身体需要休息。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断向前迈进,无论是家庭还是职业,都希望能够更加强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希望能够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