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素材:贝多芬,音乐梦想与不屈信念的奇迹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然而,他的生命中充满了挑战和逆境。25岁时,他患上了耳疾;45岁时,他彻底失去了听觉。但即便如此,贝多芬依然创作出了无数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后世人们欣赏和享受的宝贵财富。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诞生。他4岁开始弹奏羽管键琴,并在8岁时就登台演出,以此展现了他天生的才华。在10岁那年,他被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助手,这标志着他“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拜访了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在莫扎特听完他的几首钢琴曲后,那位伟大的作曲家对这个年轻人的才能赞不绝口,并答应给予指导。不过,在这段时间里,贝多芬面临着家庭悲剧——母亲去世,而父亲则因为意志消沉而酗酒。这使得贝多芬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再次回到歌剧院工作为钢琴师。

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激情澎湃的人们呼唤自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多菲安写下《谁是自由人?》一曲,用以表达他对自由和正义深切渴望。此后,他通过人际关系认识到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这位公爵很欣赏他的才华并收他为自己的仆役。在维也纳,一场场精彩纷呈、旋律如流水般流淌又如暴风雨般猛烈的情感展开,使得人们称赞他的即兴曲“充满生命力”。

30岁左右,当爱情带来了喜悦,也带来了挫折。当心仪已久的朱丽叶小姐却因家族安排而与一个伯爵结婚,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据说,《致爱丽丝》的创作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

随着时间推移,对于失聪这一严峻考验,无论是治疗还是生活都变得艰难重重,但貝德維倫并不放弃。他坚信只有通过音乐才能拯救自己,从32岁开始至两年的彷徨与探索之后,最终创作出了第一部具有其鲜明个性特征作品——《英雄交响曲》,其音调跌宕起伏,让人情绪激愤,如同一次精神上的冲击。而当法军占领维也纳之际,与皇后的相遇更显身分尊严,在这样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自我,不仅体现出他的傲骨,也反映出一种做人的尊严。

54岁那一年,即将离开世界之前,貝德維倫创造了一件艺术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这部作品用六年的时间来构思和修改,最终在1824年的5月7日首次在维也纳卡德剧院上演,由貝德維倫亲自指挥,即使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却依然让全场观众热潮澎湃,为他赢得了永恒的地位。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貝德維倫身上自励的人格魅力,其它像转化压力为动力、将痛苦升华成成长契机等,是现代励志故事常见主题。而這份勇气,這份執著,更是一种對音樂與生命深刻理解與尊重,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從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不僅僅是一個音樂家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追求梦想、坚持信念、超越困境的心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