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官云、王鑫。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写作风格,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享有很高的人气。他2013年的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销售百万册之后,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便迅速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占据了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可能与刘同无缘,因为他身高1.78米,被描述为“长得还比较清秀”,在工作上也颇为成功,是一名33岁的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但是,就像大多数80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茫和职业选择时的心灵纠结。尽管他曾试图装出潇洒,但内心深处却常感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回忆高中时光,刘同说,那是一段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当男同学们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运动鞋时,他却一无所有。在篮球场上帮助同学买水的一旁,他渴望加入他们的话题,但最终被忽略而感到失落。他甚至做过一次极其“二”的事——为了交朋友,他给体育委员写了一张小纸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友情之外,刘同与父亲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对刘同来说,每晚8点半完成作业就是等待父亲回来聊天,然后再看着电视到凌晨12点。这段时间里,即便是父母也不理睬他的存在。
有一次,当他写下命题:“谁比我17岁更惨?”并列出了6个“最惨”的事项: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这6件事让他突然发现了问题所在:“那时候我真是醍醐灌顶,仿佛看透了人生的本质。”
尝试中改变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体验一下成绩好是什么感觉。”那时候他已经是高三学生,再次努力学习数学,从头开始复习,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获得前三名。
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也坚持认真对待。语文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到了137分,最低也没低于120分。当老师告诉他“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受到了尊重,“其实,我真的不要笑,我想哭”。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大学期间,每天都写日志,每篇日志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每个问题都被记录下来,其结论也是解决方法。一年300多个问题,加起来就是大学四年的1000多个问题。大部分人的生活只围绕亲情、友情、爱情和未来展开,这些方面可能会有100个左右的问题。“大学四年结束的时候,只要你将目光投向自己每天去解决问题,你们就会发现你们已经处理掉很多事情。”
随着经验增加,劉 同才意识到这些孤獨实际上都是无形中的忘我的成长正如新书所述,这些故事讲述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各个方面,不仅回顾自己毕业前的夜晚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在拿起行李箱准备离开时感情爆发,更诚实地表达了自己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劉 同说,他们写作不是为了炫耀隐私,而是在给读者提供另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
对于劉 同而言,将观点进行总结,对一些事情发展脉络之前可能并不明晰,但通过寫作达到自我對話後能讓自己慢慢找到解決途径:“最后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我為什麼沒這樣”。當再次面對相同問題時,我會擁有一個處事準則,不會浪費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