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界,贝多芬如同一位恺撒,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非凡的才华征服了世人。然而,当他年轻时遭遇耳疾,45岁时失去了听觉能力时,他并未放弃创作。在这段时间里,他用自己的手指感知乐谱,用内心的声音演绎他的作品。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在波恩市诞生于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家庭。他4岁就开始弹奏羽管键琴,并在8岁时登台演出,这使他赢得了“音乐神童”的称号。10岁那年,他进入聂费的教室接受教育,并且很快地成为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的一员,这是贝多芬作为“音乐仆役”生活开始的地方。

17岁时,贝多芬访问莫扎特,在那里他受到莫扎特热情接待,并得到了一份赞美:“这个小伙子将来会被世人敬仰!”然而,不久之后,贝多芬母亲去世,他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再次回到歌剧院工作。

19岁那年,当法国大革命爆发之际,贝多芬写下《谁是自由人?》这首合唱曲,以表达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随后,他通过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那位公爵欣赏他的才能,将其收为自己的人物。但即便如此,貝多芬仍旧无法避免与社会阶层差异带来的困扰。这一切都让貝多芬深受打击,但同时也激发了他强烈的情感和创造力。

30岁时,一场爱情悲剧发生——他爱上了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被迫嫁给另一个人。这促使貝多فن创作《致爱丽丝》,但更严峻的问题还在等着——他的耳朵正在慢慢失聪。他曾努力治疗,却无果,只能搬到维也纳郊外疗养两年,但病症依然恶化,最终连窗外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面对绝望之中的一线光明,即使失去了听觉、视力、身体力量及许多其他常见于普通人的能力,但是貝多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他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于是,从32岁起,他投身于音乐创作中,在两年的探索之后产生了第一部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英雄交响曲》。尽管原本计划献给拿破仑,但当听到拿破仑加冕皇帝消息后的愤怒,使得该交响曲成为了纪念伟大人物而生的作品之一。

1809年的法军占领维也纳期间,一切似乎都不利于貝多芬。一位贵族试图强迫他为法军官兵演奏钢琴,而這引发了一次公开事件。在此之前,有一次與歌德散步時,他们遇到了皇后和她的侍从们;當太子认出了貝 多夫忍無可忍地說:“讓路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們!”

54歲時創作完《第九交響曲》(又稱為《歡樂颂》),這是一部從六年的創作、修改過程後完成的大型合唱劇,它展現了一個世界充滿希望與團結,這也是對於生命中的每一個挑戰都有著強大的反應力的象徵。最後,《第九交響曲》的首場演出成為了一場巨大的成功,与前所未有的掌声相伴,其中包括五次持续不断的地欢呼与鼓掌,每一次都是对生命意义深刻理解与尊重的事实体现。而最终,无论是在何种形式或状态下,都没有阻止这一场景发生,也没有阻止我们继续寻找我们的声音,以及找到我们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心灵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