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迷茫与孤独的对话;刘同的选择,寻找光明的力量。文/上官云、王鑫。在独特视角和清新风格中,刘同赢得了80后、90后的喜爱。《谁的青春不迷茫》在2013年销售百万册之后,他今年推出了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便在亚马逊图书榜单上迅速攀升至第一位。
从外人看来,“孤独”似乎与刘同无关——他身高1.78米,以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出版书籍时33岁便担任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这样的职业成功让他成为了一位标准型“高帅富”。然而,与许多80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困惑和工作选择时的徘徊。他虽然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装作潇洒,但内心却总感觉自己不合乎这个世界。
回忆高中时光,刘同提到那是一段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当男同学们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鞋,他却没有。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帮忙买好水站在一旁。“那时候我想加入他们的话题试着插入,可没人理,我感到失落。”刘同曾做出过最“二”的事情,就是为了交朋友,他写下给班上的体育委员的一张小纸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没有友情,高中时期的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对于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一直到连电视节目都消失了仍然坐在那里的人。而对于刘同来说自己是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等待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然后昏昏欲睡地看着电视到凌晨12点。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完全被忽略的人。
有一次,劉對著紙本寫下命題:「誰的是17歲比我更悲慘。」為此還列出「最悲慘」的六件事:永遠沒有零花錢;永遠穿相同衣服;男生不把我當男生;女生也不把我當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也不理我。他看着这些事实,不禁发现了问题之所在,是因为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那时候我真是醍醐灌顶,就好像解开了人生的谜团。”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後,劉開始嘗試著改變,“我想體驗一下成績好的滋味。” 那時候劉已經上了高中,在数学课堂上重新开始学习,从初中开始就未曾学过的一些内容。他跟随老师复习,每当复习完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把所有练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排名前三名。
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劉也保持认真的态度。语文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到了137分,最低也只有120分。当老师对劉說“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來找我吧”,他感受到了尊重,“真想哭,我不要笑。”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大学期间,每天都会写篇日记,每一篇日记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成日记之后,那些问题会形成一个结论—遇见这些事情以后应该怎么处理。大约1000个问题四年内解决掉,大部分都是亲情、友情、爱情、未来几个方面的问题,每个类别可能也有100个问题。“大学四年的时间,只要你将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你大概已经为很多问题找到了答案。”
隨著經歷增加,《你的孤獨_,虽敗犹榮》這本書中的故事展現了一個人的無形忘我的成長過程。正如書中的話,這種孤獨感實際上是積極向前的力量。他解釋:“這種孤獨太好了。那不是失敗,而是我與自己的對話最佳時刻。”
《你的孤獨_,虽敗犹榮》的33個故事覆蓋了包括感情生活在內的人生的各個層面,不僅回憶起自己大學開學前夜一個人的難眠,以及畢業當天假裝潇洒卻內心激烈的情緒反應,更誠懇地敞開心扉談論職場上的堅持與妥協...... Liu 同 說 himself 写書不是賣弄隱私,而是給讀者另一种思考問題角度,“只負責剖析,不負責提供答案”。
對於 Liu 同 而言寫作更多是在總結觀點,用以告訴自身接下來該怎麼處置一些事情的事蹟可能之前並未足夠明晰,但通過寫作達成了自我對話後能讓自己慢慢找到一個解決途徑:“最後結論可能會是‘啊,我為什麼沒這樣’”, 當再次面對相同問題時將擁有處事準則,不會浪費更多時間.”
他的工作受到寫作的大力支持。在早年參與製作節目的時候,其中多數與娛樂相關,有時甚至會覺得無聊。但對於 Liu 同 而言,只有每天寫點東西,再或者發表專欄才知道過去一年留下的什麼東西。他總結道:“做電視就是遺憾藝術,而寫作則能留下許多珍貴的事物。”
選定新書名字也是耗費大量精力的過程之一。“最初他們為這本書設計200多個名字,都討論時間長到參加人員幾近崩潰。我原本想要命名為‘一個人,你還好嗎?’之類.”恰逢世界杯期間,它們幾乎每場比賽结束,都有人提到‘雖敗犧牲’四字,因此取名為 ‘你的孤獨_,虽敗犧牲_”。
就 Liu 同 來講,《你的孤獨_,虽敗犧牲》適合單個人獨处的时候閱讀,比如想要跟自己対話或感到迷惘或有問題難以想清楚的时候,因為它的一些句子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此外,這本書適合那些尋求靈魂啟示的人士,因其深刻且易於理解的小品文章能夠幫助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生命以及如何應付生活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