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偶像名人,迷茫交织孤独篇
文/上官云、王鑫
凭借独特视角和清新笔触,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颇具“人缘”。自2013年出版畅销百万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以来,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便在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上迅速登顶。
孤独的青春
在许多人的眼里,“孤独”或许与刘同无关:身高1.78米的他,用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出书33岁任职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工作上颇为成功,是典型的“高帅富”。然而,与大多数80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惘和职业选择时的心跳。尽管曾长时间假装潇洒,但内心却常感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回忆高中时光,刘同提到那是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一段日子。他身边男同学们穿着阿迪达斯耐克运动服运动鞋,而他并未拥有。而当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帮忙买好水站在一旁。“那时候我想加入同学们讨论,可没人理,我觉得很失落。” 刘同曾做过一件最让人耻笑的事,为求交友,他写下小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缺乏友情,在父亲面前,也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对于连电视节目都没有了可仍然还在看。而对刘同而言自己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等待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着电视直到半夜12点。
有一次,刘同把命题写下:“谁的17岁比我更悲惨。”然后列出了六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体会成绩好的滋味。”那时已经是高三了,他重新开始学习数学,从初中起就从未学过的小学阶段内容。他跟着老师复习,每完成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把所有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位列前三名。
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也如法炮制。语文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至137分,最差也不低于120分。当老师对他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了尊重,“其实我的心里想哭,不想笑。”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大学期间,每天都会写日志,每一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当他将所有问题都记录下来之后,这些问题也会形成一个结论——未来遇到这些事情应该怎样处理。一年300多个问题,大四结束就是1000多个问题。年轻人的烦恼哪有那么多,只有亲情、友情、爱情、未来几个方面的问题,每个类别可能也就100个问题。“大学四年只要你投射目光到自身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你们大学四年之后很多困惑都已经被你们解决了一遍、二遍、三遍……”
随着阅历增加,刘 同才明白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中的忘我的成长。这正如新书所述,《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讲述了33个故事,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的各个层面覆盖。不仅回忆起自己大学开学前夜的一个人的辗转反侧,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在拿起行李箱转身瞬间的情感喷涌,更诚实地述说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坚持又妥协之旅……
关于这本书,不仅是为了剖析,还为了给读者另一种思考方式:“只负责剖析,不负责提供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有些发展脉络之前并不明晰,但通过写作达到自我对话,可以让自己慢慢找到解决之道:“最后的结论可能是我为什么这样做,”但再次面对相同的问题时,我将拥有处事准则,不会浪费更多时间。”
此外,这本书适合一个人静坐阅读的时候,因为它能够引发共鸣。在他的看来,无论生活如何变化,都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比如旅行。在他的记忆里,没有一次旅行能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是在出差途中寻找片刻宁静。所以,即便是短暂的小巷漫步或吃大排档,也能让他们感觉像是当地人,而不是游客。此刻,他们仿佛融入环境之中,与周围一切相融合,那份宁静似乎比任何精致奢华的地方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