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官云、王鑫

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写作风格,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享有很高的人气。自2013年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以来,他今年推出新作《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仅5月28日起正式预售,便于7小时内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占据了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对于很多人而言,“孤独”可能与刘同无关。然而,这位身高1.78米、长相清秀的男人,在33岁时担任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其职业生涯看似顺利,但他也曾经历过青春的迷惘和工作选择时的彷徨。

高中时代,对于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一段日子,刘同有着深刻记忆。他回忆说,那时候男同学们都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而他却没有;他们打篮球时,他则帮忙买好水站在旁边。“那时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讨论,可没人理,我感到失落。”此外,他还曾尝试通过写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表达友谊,但对方直接将信扔进垃圾桶。

除了友情之外,刘同与父亲也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就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对刘同来说,他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等待父亲回来聊天,然后看着电视到半夜12点的小孩。

有一次,当他在纸上写下命题:“谁比我17岁更惨?”并列出了“最惨”的几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他发现这些问题其实是因为成绩差所导致,从而得出结论:“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的滋味”。那时候他已经是高三学生了,他重新开始学习数学,一直从未学过。这段时间里,他每完成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做完所有习题,最终他的数学成绩提升到了前三名。

通过这样的努力改变,他明白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大一的时候,每天都写篇日志,每个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大概解决了一千多个问题,“如果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你会发现大学四年之后很多问题就已经被你解决过一次两次。”

随着阅历增加,刘 同才明白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的忘我的成长。他解释:“孤独感觉太棒了,那不是失败,而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最好的时光。”这本书讲述了33个故事,它覆盖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的多个截面,不仅回忆起自己毕业当天假装潇洒的情景,更诚意地述说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

关于新书名字选定过程,也颇费周折。“最初,我们为这本书设计了200多个名字,都讨论得快崩溃。我想命名为‘一个人,你还好吗?’之类。当恰逢世界杯比赛结束,有人提到‘虽败犹荣’四字,我干脆取名为《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这个名字适合在一个人独立状态下阅读,比如想要跟自己对话或者感到迷惑或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时候,因为一些句子易于引发共鸣。

平和的心态

对于融入新环境前几年的初期阶段都是孤獨,比如读大学前两年或参加工作五年,“那个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合群,也不知道哪个群体你才喜欢”。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面临孤立。他的排解方式是在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比如工作和写作,这些事情让他迅速沉淀下来。此外,还会健身听歌或去旅行,即使是在出差途中的旅行也不例外...

“我30岁到33岁这三年才可控制生活,只有机会出去。”由于英语太差,只能把每次出差都当成旅行,将处理完手头工作后待一天再离开。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巷走路专门吃大排档,无论哪里人多往哪里挤,他们觉得像当地人。而非路过观光客...

“那样我会觉得自己像是地方人的样子,而非路过观光客。”因此,对于飞机上的旅程,即便超过2小时也不会感到无聊。利用这段时间来改稿或者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