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励志青年人物:刘同的故事,曾经迷茫又曾孤独文/上官云、王鑫

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写作风格,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享有很高的人气。自2013年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以来,他此次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起正式预售,便在7小时内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成为全榜单第一位。

关于孤独的青春

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与刘同无关:身高1.78米,外表清秀,是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职位上的成功人士。但正如他所说,与大多数80后一样,他也曾经历过青春的迷惘和工作选择时的彷徨。尽管他一度装作潇洒,但内心深处却总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回忆高中时光,刘同提到那是一段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他没有运动服或运动鞋,而他的同学们都有的。当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只能帮忙买好水站在一旁。“那时候我想加入他们的话题,但没人理,我感到特别失落。”记得一次尝试友谊失败的事例,那是对父亲的一纸求友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直接将信扔进垃圾桶。

除了缺乏友情之外,在那个时代,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他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对刘同而言,那个孩子每晚8点半写完作业就等待父亲回来聊天,一直到午夜12点还在看电视睡着了。

有一次,刘同用纸笔记录下“17岁比我更惨”的命题,并列出6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也不理我。”

找到了困扰自己的根源之后, 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体会成绩好的感觉”。那时他已经是高三学生,再次努力学习数学,从未学过的小节,每复习完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做完所有习题。在数学小结考试中取得前三名成果,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也认真对待,最终从原来的80多分提升至137分,最低也达120分,当老师称呼他为“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尊重并想要哭泣。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事情,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大学期间,每天都写日志,每篇日志探讨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当所有问题都被记录下来后,它们形成了一些结论—未来遇到这些情况应该怎么处理。一年的时间解决300多个问题,加上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是1000多个问题。年轻人哪有那么多问题,只有亲情、友情、爱情和未来,大概就是四五个方面的问题,每类可能也有100个问题。“大学四年里,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当你面对生活中的许多困惑,你都能迅速回答。”

随着阅历增加,刘 同才意识到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地忘我的成长。正如新书所述,这本书讲述了33个人生的故事覆盖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各个方面,不仅回忆起自己毕业前的开学前夜,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在拿起行李箱转身瞬间感情爆发,更诚实地叙说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

对于工作中的挑战,如今仍然保持平衡的心态。这份经验让他认识到了,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创作中,都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让自己的精力得到充足使用,以便能够处理各种压力和挑战。当谈及职业发展时,他们通常会利用旅行作为放松手段,因为旅行可以帮助他们放松心情,同时也能获得灵感,为即将出版的小说提供素材。此外,他们喜欢健身听音乐,这些活动也是为了释放紧张的情绪,让身体得到休息。在旅途中,即使是简单的事情,比如走进小巷或者吃大排档,也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使他们感觉像当地人一样,不再只是路过观光客。

关于新书名字选定的过程,也颇费周章最初设计200多款名称后经过长时间讨论,他们决定取名为《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