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励志故事:刘同,迷茫也曾孤独。文/上官云、王鑫。在他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刘同以一种小清新的方式讲述了他在80后、90后读者中的“人缘”。这本书自5月28日预售起,就迅速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和预售榜。

刘同的青春可能与很多人的印象相去甚远。他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但在工作上颇为成功,是标准的“高帅富”。然而,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茫和选择工作时的彷徨。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假装潇洒,但内心却总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高中时期,刘同回忆那是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他记得男同学们有阿迪、耐克的运动服运动鞋,而他没有。在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帮忙买好水放在一旁。“那时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讨论,试着插话,可没人理,我特失落。” 刘同曾经做过最“二百五”的事,就是为了交到朋友,他写小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入垃圾桶。

除了没有友情,在父亲面前也是一个几乎无交流的人。当年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对刘同而言,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为了等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电视看到半夜12点。有一次,刘同写下命题:谁的17岁比我惨。他列出6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那时候他已经是高三了,从头开始学习数学,一段时间后,他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位列前三名。此外,对语文及其他学科,他也认真对待。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

大学期间,每天都会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成日志之后,将形成一个结论--以后遇见这些事情应该这样去处理。大概四五个方面的问题,每个类别可能也就100个问题。“大学四年当中,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大概四年的结束,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早已被你解决过一次、二次、三次。”

此后的随着阅历增加,劉 同才明白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的忘我的成長。正如新書所寫,這本書講述33個故事覆蓋了包括情感在內的人生的多個截面,不僅回憶起自己大學開學前夜一個人的辗轉反側,以及畢業當天假裝潇洒,更誠意述說了自己在職場上既堅持又妥協的一些經歷......劉 同說,有時候寫書不是賣弄隱私,而是在給讀者另外種思考問題角度,“只負責剖析,不負責給予答案”。

最后,在谈到平和的心态时,说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面临孤独,但自己的排解方式是,把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比如工作与写作。这两件事能让他很快沉淀下来。此外,还会健身、听歌或旅行,即便是在出差旅行途中也不例外。但由于英语太差,所以只能将每次出差都当成旅行来进行处理完成手头的事务,然后离开的地方待一天第二天离开。在这段时间内,他们会去小巷子里行走专门吃大排档哪里人多往哪里挤,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像当地人,而非路过观光客。如果需要飞机上的旅程超过俩小时,他们还会利用这段时间来改稿或者继续创作新内容。但他们说,他们主要还是家里完成这个过程一般晚上12点以后,有一点钟左右用来修改稿件或者创作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