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官云、王鑫

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写作风格,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享有很高的人气。自2013年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以来,他今年推出新作《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起正式预售,一经发布便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成为全榜单第一位。

关于青春的孤独

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与刘同无缘:身高1.78米的他曾用自己的话形容自己“长得还比较清秀”,并且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是一个典型的“高帅富”。然而,就像许多80后的他一样,他也曾经历过青春中的迷惘和选择时期的彷徨。尽管外表看似潇洒,但内心深处却常感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回忆高中时光,刘同说,那段时间是充满安全感和存在感缺失的一段日子。他记得当时男同学们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鞋,而他则一无所有。在篮球场上帮助同学买水站在旁边,他尝试加入讨论,但被忽略,这让他感到极度失落。他的最“二百五”的行为之一是为了结交朋友,他甚至向体育委员写下纸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结果被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友情之外,在高中时期,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对父亲而言,他只是一个整天沉浸于电视节目,看完电视节目依然保持着眼神,对于这个孩子完全无动于衷。而对刘同而言,即使每天晚上8点半完成作业等待父亲回来跟他聊天,却只能昏昏欲睡地看着电视到凌晨12点。

有一次,当刘同在纸张上写下命题:“谁比我17岁更惨。”然后列出了六个“最惨”的事项:永远没有零花钱;穿一样衣服;男生女生都不把我当真;父母老师都不理睬。我看着这些事项突然发现了它们之间隐藏的问题——因为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没理会,也没零花钱。“那时候我真是豁然开朗,如若看到人生的本质。”

通过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体验一下成绩好的感觉。”那时候已经是高三了,他重新投入学习,从此开始复习数学,每做完小节就要求自己做完所有习题。一段时间之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名列前三。这份努力也扩展到了语文及其他学科,当他的语文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升至137分,最低也不低于120分。当老师告诉他“我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我吧”,他感受到了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想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只需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大一的时候,刘 同每天都会写日记,每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当解决完所有问题之后,将这些问题汇集成册,每年300多个问题加起来,便有1000多个问题。青年时代哪还有那么多问题,大概只有亲情友情爱情未来几个方面的问题,每类别可能也有100个左右。“大学四年里,只要将目光投射到自身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你就会发现很多困惑早已被你解决过两遍、三遍乃至更多次。当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你都能迅速回答。”

随着阅历增加,劉 同才明白那些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上的忘我的成长正如新书所述,那些故事讲述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各个方面,不仅回忆起自己大学开学前的夜晚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感情爆发,更诚实地叙述了自己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劉 同说,他们写作不是卖弄隐私,而是给读者提供一种思考方法,“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

对于劉 同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写作来总结观点,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对有些事情发展脉络之前不够明晰,但通过寫作達成了自我對話後,可以讓自己慢慢找到解决出口:“最后的結論可能就是‘對啊,我為什麼不這樣’”,當再次遇到相同問題時,我會擁有一個處事準則,不會浪費更多時間。”

書籍名稱選擇過程也颇费周折。“開始時他們為這本書設計200多個名字”,討論時間長達參與人員幾近崩溃“I想命名為‘一個人,你還好嗎?’”之類。但恰逢世界杯期间几乎每场比赛结束,都有人提到‘虽败犹荣’四字,因此干脆取名为《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对于 刘 同 来说,《你的孤獨_,_虽然敗壽榮》适合阅读的时候是一个人独立的情况,比如需要跟自己对话或者感到迷茫或有难以处理的问题的时候,因为书中的某些句子容易引起共鸣。不过,无论如何,有一点始终如一,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孤独。

Liu Tong: 35岁教给我的21件事 Liu Tong: 我怎么挣到的钱? Liu Tong 在绵阳中学 的演讲: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Liu Tong: 世道虽窄但世界宽阔 罗志祥:站到前面来 王树彤:到底是谁抢走了你的机会? 张津瑞:85后重拾自信 二次创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