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官云、王鑫。
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写作风格,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享有很高的人气。他在2013年出版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销售百万册之后,这位作者今年推出了新作《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便迅速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成为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这个词语与刘同无缘,因为他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并且担任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这样的职业成就让他看起来像一个标准的“高帅富”。然而,就像大多数80后的他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期的困惑和工作选择时的心灰意冷。尽管曾一度装作潇洒,但内心深处仍然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高中时光对刘同而言是一段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当男生们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鞋的时候,他却没有。而当他们打篮球时,他只能帮忙买水站在旁边。“那时候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话题尝试插话,可是没人理我,我感到特别失落。”刘同曾做过最为“二百五”的事情之一,就是为了交朋友,他给班上的体育委员写了一张小纸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没有友情,高中时期的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当看到连电视节目都消失了依然还在看的人。相反,对于 刘 同 而 言 , 自 己 是 一 个 每 天 晚 上 8 点 半 写 完 作 业 后 等 着 父 亲 回 来 跟 他 聊聊天 的 孩 子 , 而 到 夜 深 人静 时 候 看 电视 到 半夜12点。这一切都是为了等待父亲回家跟他聊聊天,但却常常因为昏昏欲睡而错过了最佳谈话时间。
有一次,在纸上写下命题:“谁比我17岁更惨。” 他为此还列出了一些“我17岁比现在惨的事项”: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也不理我。在看着这些6件事后,他忽然发现它们之间的一种关联,最终得出结论,那就是因为自己的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那时候 我 真 的 醍醐 灌 融 了,一 突破 认识 人 生 本质。”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们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感觉。” 在那段时间里,当他的数学成绩从原本糟糕到优秀,不断提高,每当复习完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把所有习题做完。一段时间之后,在数学的小测验中, 刘 同 名列前三名。当老师对他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的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难以形容的情绪,“我真的不想笑,我想要哭泣。”
通过这样的努力改变,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那份挑战自我的勇气,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大学期间,每天都会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他将所有的问题都记录下来之后,将这些问题解决掉。他认为,只要每天去解决问题,无论是面对考试还是面对未来,都能轻松应付,因为已经早已准备好了答案。而那些未知的问题,是不是也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解开?
随着阅历增加, 刘 同 才 发 现 那些孤独感实际上是无形中的忘我的成长。正如新书所讲述,那些故事覆盖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多个截面,不仅回忆起自己大学开学前的空虚,也诚意地述说了自己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 刘 同 说 出来的是,他们之所以喜欢阅读,是因为它能够提供另一种思考问题角度,同时又不会给出答案,让读者去寻找答案,从而获得更多思考空间——这是唯一真正属于我们的领域——思想自由区。
最后,当提及到了为什么会选择写作作为表达方式时,可以听见李雷的声音流露出来:“如果只是记叙过去的事情,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宝贵的心灵体验。我希望通过文字,把那些平凡但值得纪念的事情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有机会再回味一次。”
对于别人如何评价他的作品或者影响力以及是否被认为是一个楷模人物,这一点让李雷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但无论如何,只希望人们能从他的故事中学到一些东西,即使只是一点点。他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各自优势,为社会贡献力量,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相关文章推荐
励志故事: 如何才能实现梦想?
成功秘诀: 成功人的10个共同特质
创业指南: 从零到英雄:创业者的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