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迷茫中寻解,孤独里探归路。文/上官云、王鑫。在他的独特观点和清新笔触下,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赢得了“人缘”。自2013年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以来,他的最新作品《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开始预售,即在7小时内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占据了全榜单第一位。

从外表看来,“孤独”可能与刘同无关:身高1.78米的他被形容为“长得还比较清秀”,职业生涯辉煌,在光线传媒事业部担任副总裁,但他也曾经历过青春的困惑和职场的彷徨。

回忆起高中时光,刘同说那是一个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时期。他并非所有同学拥有的运动装备都有,而是帮忙买好水站在旁边。“当我尝试加入讨论,却遭到冷漠对待,我感到失落。”记得有一次,他甚至写给体育委员的一张小纸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友情之外,高中时期的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对父亲而言,他是一个整天沉迷于电视机前的人;相反,对刘同而言,他是一个每晚8点半完成作业后等待父亲回来聊天,一直到半夜12点仍旧坐在那里昏昏欲睡地看着电视。

有一次,刘同在纸上题目化了一句:“谁比我17岁更惨?”然后列出了六个自己认为最惨的事项:永远没有零花钱;穿一样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也不理我。他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差让自己变得如此无人问津,就好像揭开了人生的本质秘密。

找到了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想体验一下成绩好的感觉”。那时候他已经是高三学生,再次投入学习,从头开始复习数学,每完成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做完所有习题。一段时间后,他在数学小结考试中名列前三。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他也是认真对待,最终取得了优秀成绩,当老师称赞他时,他深感尊重,不禁想哭。

通过这样的努力改变,他明白了一件事:要做成一件事,你必须依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调整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样。大一的时候,每天写日志记录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每年解决的问题数量累积至1000多个。他认为大学四年的生活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将来面对更多挑战时,这些经验将成为宝贵财富。

随着阅历增加, 刘 同 才意会这些所谓孤独感其实都是无形中的忘我的成长。正如新书所述,那些孤独是他最为认可的情绪,是经历过之后才能拥抱新的力量。当有人提到“虽然失败但有荣耀”,这个词汇突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便取名为《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这本书讲述33个故事,它们覆盖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各个角度,不仅回忆起自己大学开学前的寂寞,也描述了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情感爆发,更诚实地叙述了工作中的坚持与妥协...... 刘 同 说 自 己 写 书 不 是 卖 宋 隐 私 而 是 给 阅 读 者 另 一种 思 考 问 题 的 角 度 “ 只 负责 剖 析 不 负责 给 出 答 案”。

写作成了帮助他的工作方式。早期参与制作节目的娱乐内容偶尔感到无聊,只有每天写东西或发专栏才能知道过去一年留下什么。他总结道:“做电视是一种遗憾艺术,而写作则能留下很多珍贵的事情。”

最后,在平静的心态中面对生活,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职场,都要学会独立,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才是真正成长的关键。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然后用它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