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从迷茫到孤独的对话
文/上官云、王鑫
刘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流畅的写作风格,在80后、90后读者中赢得了“人缘”。自2013年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后,销售量达百万册,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起正式预售,便在7小时内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成为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追忆
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与刘同似乎无关。然而,尽管他身高1.78米,被形容为“长得还比较清秀”,并且担任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这份工作成就让他显得成功,但他也曾经历过青春的迷茫和选择时的彷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试图装出潇洒,但内心却常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高中时代回忆
提及高中时光,刘同谈到了那段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他回忆说,那时候男同学们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鞋,而他没有;当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帮忙买水放在一旁。“那时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话题,我尝试插话,可没人理,我觉得特别失落。” 刘同还讲述了一个最“二百五”的经历,就是为了交朋友,他给班上的体育委员写了一张小纸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父亲与儿子的隔阂
除了缺少友情,高中时代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即使看到连电视节目都没有了依然仍然在看。而对刘同而言,他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为了等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电视直到半夜12点。
命题之解答
有一次,刘同在纸上写下命题:“谁比我17岁更惨?”然后列出了“最惨”的几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也不理我。这6件事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成绩差才是原因,因此老师、父母和同学都不理他,也没零花钱。“那时候我真是醍醐灌顶,就像是突然明白了人生的本质。”
改变中的尝试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劉曉開始嘗試著改变,“我想要體驗學習好是什么樣子的。”當時劉曉已經進入高三階段,再次開始學習從初中起就沒有學過的一些科目。跟隨老師復習節奏,每當完成一個小節後,他會要求自己做完所有練習題。一段時間後,在數學小結考試中劉曉排名第三名。他對於語文及其他科目的態度也是相同認真對待,並將語文成績從原本80多分提高至最高137分,最低120分以上。当老师对他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的感觉是尊重,“真的不要笑,要哭”。
通过这样的努力改变,当面对新的挑战时,由于拥有解决问题的心态,一切都会变得不同。他意识到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大学生活记忆
大一的时候,每天都有记录日志,每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一切问题都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日志也会形成一个结论——未来遇到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每一年解决200多个问题,加起来四年就是800多个问题。大部分人的生活只需要关注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未来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大学四年的记忆,大部分都是关于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学习压力等诸多难题。
书中的魅力所在
《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这本书讲述33个故事涵盖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多个层面,不仅回顾了自己大学开学前夜一个人躺床边辗转反侧,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在拿起行李箱准备离开瞬间感情爆发,更诚实地表达了职场上的坚持又妥协的心路历程...... 刘晓说,对于自己写作,并不是卖弄隐私,而是提供一种思考问题角度,“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通过寫作來總結觀點,用於告訴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做,对有些事情发展脉络可能之前并不够明晰,但通過寫作達成自我對話後,可以讓自己慢慢找到一個解决出口:“最后的结论可能是‘对啊,我为什么不这样’”,當再次面临相同的问题時,我會有處事準則,不會浪費更多時間。”
平衡的心态所需:
对于作为影响力的人物来说,与众不同的状态往往是一种必然。但正如所有寻求平衡的人类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保持一种心态,让灵魂能够自由飞翔。这便是我们今天聚焦的一个主题——影响力人物背后的故事,他们用行动证明,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世界运转机制的人才能带来变化。
Liu Tong: 35岁教给我的21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