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官云、王鑫。凭借独特的观点和小清新式的写作风格,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颇有“人缘”。继2013年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畅销百万册之后,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就在7小时内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夺得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在很多人的眼里,“孤独”可能与刘同无关: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出了书,33岁任职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工作上颇为成功,是标准的“高帅富”。然而,他也曾经历过青春的迷惘与选择时期的彷徨。尽管他曾长时间假装潇洒,但内心却常感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提及高中时光,刘同回忆,那是一段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在男生们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运动鞋的时候,他只能旁观。他甚至帮助同学们买水放在一旁。“那时候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话题,但没人理,我感到很失落。”记得一次尝试交友,最终以写给体育委员的一张纸条告終:“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缺乏友情,在父亲身上,也几乎找不到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对他来说自己是个每晚8点半写完作业等待父亲回来聊天,然后昏昏欲睡地看着电视到凌晨12点。这一切都让他感觉自己是永远没有零花钱穿一样衣服的人,没有人把他当男生或女生,把父母老师都不理,这些困境如一道道镜框,让他的生活显得如此模糊。
找到这些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体验成绩好是什么样的滋味”。当时已经是高三了,他重新开始学习数学,从来没有学过的小节,每当复习完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把所有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取得了前三名。
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刘同也认真对待。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到了137分,最差也没低于120分。当老师告诉他“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大一下学期,每天都会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都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成日志之后,他们会形成一个结论—以后遇见这些事情应该这样去处理。一年300多个问题,加起来就是大学四年的1000多个问题。“大学四年中,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大概一年结束,你已经能回答面对很多困惑。”
此后的随着阅历增加 刘 同 才 明白 种 种 孤 独 感 实 是 无 形 的 忘 我 成 长 正 如 新 书 所 写 孤 独 是 刘 同 在 所 有 情 绪 中 最 为 认 可 的 一种 经 历 过 孤 独 后 才 能 有 新 的 力 量 他 解释 道 “ 孤 独 的 感 觉 太棒 了 那 不 是 失 败 而 是 自 己 与 自 己 对 话 的 最 好 时 光 ”
写作魅力
《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讲述了33个故事覆盖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多个截面,不仅回忆起自己大学开学前夜的一个人的辗转反侧,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却在拿起行李箱转身瞬间情感喷涌,更诚意述说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
此外,这本书适合一个人独处状态下阅读,比如想要跟自己对话或者感到迷惘或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因为书中的句子容易引发共鸣。此外,还会健身、听歌或出游,即便是在出差旅行途中也不例外...
平和的心态
融入新环境前的几年都是孤立无援,比如读大学前两年以及参加工作前五年的初期..."那个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合群,也不知道哪个群体你才喜欢"...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孤寂。
“我在光线已有十年时间,在这之前几乎从未进行过海外旅行。但30岁至33岁之间这三年期间才逐渐掌控生活,并获得机会出去。” Liu Tong略带遗憾地说。
由于英语水平有限,Liu Tong只好将每次出差视为旅行,将完成手头工作作为休息之选,对于一些地方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更倾向于深度体验,与当地民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