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励志小故事:也曾迷茫,也曾孤独。文/上官云、王鑫。在他的独特观点和清新写作风格下,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赢得了“人缘”。自2013年出版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畅销百万册之后,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从5月28日起正式预售,仅7小时便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占据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与刘同无关:身高1.78米的他,在自己的话语中形容自己为“长得还比较清秀”,工作成功且任职于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但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茫和选择工作时的心酸彷徨。他虽然长期假装潇洒,但内心深处却常感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高中时光回忆

提及高中时光,刘同讲述那是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一段日子。男同学们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鞋,而他并没有。而当他们打篮球时,他帮忙买好水站在一旁。“那时候我想加入同学们讨论,可没人理,我觉得很失落。”刘同曾做过一次最“二百五”的事,那就是为了交到朋友,他给班上的体育委员写了一张纸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父亲关系

除了缺乏友情,高中时代的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即使电视节目结束了,也仍然保持着注视状态。相反,对于刘同而言,他是一个每晚8点半写完作业,然后等待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才开始看电视直至半夜12点。这段时间里,他们之间几乎只有互相忽视,没有真正交流。

发现问题

有一天,刘同在纸上列出了命题:“谁比我17岁更惨。”然后依次列出6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看着这些事情,他突然找到了根源——因为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那时候我真是醍醐灌顶,就好像看透了人生的本质。”

尝试改变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 刘 同 开始尝试改变。他决定要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感觉。那时候已经是高三了,他重新开始学习数学,从高考前就未学过的一个科目。他跟随老师复习,每完成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把所有习题都做完。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取得前三名。

通过这样的努力改变,他明白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大一的时候,每天都会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一切问题都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问题就会形成结论—以后遇见这些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当年轻人的生活被各种问题所困扰,只有解决掉一些基本的问题,如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未来,大概四五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即可解决大量问题。当面对生活中的许多困惑,不管是面试官刁难还是其他挑战,你都能迅速回答他们。

新书名字选定过程也颇费周折。“最初,他们为这本书设计了200多个名字,我们讨论时间长到参与人员几近崩溃。我想命名为‘一个人,你还好吗?’之类。但恰逢世界杯,都有人提到‘虽败犹荣’四字,所以干脆取名《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

平和的心态

就像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孤独一样。对于融入新的环境,比如读大学前的两年或者参加工作后的五年,这些都是孤寂的时候。不过,有一种排解方式——投入精力去喜欢的事情,比如工作和写作。这两样东西让他很快沉淀下来。此外,还会健身听歌或者旅行,即便是在出差期间也不例外。我在光线已有十年的时间,在此之前几乎从未离开家门。但30岁到33岁这三年间才控制住自己的生活才有机会出去。”

由于英语太差,由于不能独立旅行次数并不多,只能将每次出差作为旅行来处理手头的事务,然后去某地待一天第二天离开。在这段时间内会去小巷子走走专门吃大排档哪里人多往哪里挤,因为这样才能觉得自己像是当地人不是路过观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