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官云、王鑫。在80后、90后读者中,他以独特的观点和小清新式写作风格赢得了“人缘”。自2013年畅销百万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之后,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预售仅七小时便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及飙升榜,并成为全榜单第一位。

在很多人的眼里,“孤独”可能与刘同无关:身高1.78米的他曾被认为长得清秀,是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这样的职业成就让他看起来很成功。但是,就像大多数80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惘和工作选择时的彷徨。他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假装潇洒,但内心却总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高中时期,刘同回忆那是一段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男同学们有阿迪、耐克的运动服运动鞋,而他没有。在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帮忙买好水放在一旁。“那时我想加入同学们讨论,可没人理,我感到失落。”刘同还记得曾做过一个最“二百五”的事情,那就是为了交到朋友,他写小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缺乏友情,高中时期的刘同和父亲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对于刘同来说,自己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为了等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电视直到半夜12点。

有一次,刘同在纸上写下命题:“谁比我17岁更惨。”然后列出了六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

找到了困扰自己的根源后, 刘 同 开始尝试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那时候已经是高三了,他重新开始学习从初中起就未学过的小数学。他跟着老师复习节奏,每当复习完一个小节,就要求自己把所有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位列前三名。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当老师对他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大学期间,每天都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成日志之后,还会形成一个结论——未来遇见这些事情应该这样去处理。每天解决一个问题,一年300多个问题,加起来四年就是1000多个问题。年轻人哪有那么多问题,大概只有亲情、友情、爱情、未来几个方面的问题,每个类别可能也就100个问题。“大学四年当中,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你将发现很多困惑其实早已被你解决过两遍、三遍甚至更多。”

随着阅历增加, 刘 同 才明白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忘我的成长。他解释:“孤独不是失败,它是我与自己对话最好的时间。”

《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讲述了33个故事,这些故事覆盖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多个截面,不仅回忆起个人大学开学前夜的一个人的辗转反侧,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并且结果却是在拿起行李箱转身瞬间的情感喷涌,更诚意述说了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他的目的不是卖弄隐私,而是给读者另一种思考问题角度。“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

通过写作,对于工作帮助很大。不管是在制作节目还是现在作为副总裁,都能留下许多珍贵的事情。他解释道:“做电视是一门遗憾艺术,但写作则能留下很多宝贵的事物。”

关于新书名字选定的过程,也颇费周折。“开始时他们为这本书设计200多个名字,最终决定取名为‘你的孤独_,虽败犹荣’”。

最后,在飞机上或许是唯一能够安静下来思考的地方。在飞机上的旅程结束之前,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即使只是短暂的一小时或者两个小时,也会利用这一机会来改稿或者撰寫新的文章。这也是为什么出版社会将初始稿件打印成厚厚的一本供其修改。不过,这部分工作主要还是发生在家里完成,因为通常情况下只能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创作。此外,无论何时何刻,只要条件允许,便会尽量抽出一些空闲时间来进行创作活动,从而保持思想活跃,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此外,由于英语水平有限,所以旅行次数并不频繁,因此即便是在出差的时候也不例外,以此作为放松心灵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心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