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官云、王鑫。在80后、90后读者中,他以独特视角和小清新风格赢得了“人缘”。自《谁的青春不迷茫》畅销百万册起,他今年推出《你的孤独,虽败犹荣》,5月28日正式预售,仅7小时内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及其他榜单。

他是标准的“高帅富”,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惘和职场选择时的彷徨。他高中时期,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与同学们打篮球时,只能帮忙买水站在旁边。刘同曾尝试写给体育委员的小纸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友情缺失,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沟通。当他在纸上写下命题:“谁的17岁比我惨?”并列出了六件事之后,他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是因为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那时我真是醍醐灌顶,仿佛看穿了人生的本质。”

找到困扰自己根源后的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他重新开始学习数学,从高一起没学过,但通过复习每个小节并做完所有习题,最终位列前三名。他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也是认真对待,将成绩从80多分提高到137分,最低120分。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点:能力决定一切。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大一的时候,每天写日志探讨问题,当解决一个问题后,将结论记录下来,每年300多个问题四年就是1000多个问题。

随着阅历增加,刘同才明白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的忘我成长。正如新书所写,孤独是最为认可的一种,那不是失败,而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最佳时光。他解释:“孤独感觉太棒了,那不是失败,而是自己与自己对话。”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讲述33个故事覆盖情感至生活各方面,不仅回忆开学前夜的情绪波动,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更诚意述说了在职场上的坚持又妥协。他的写作更多为了总结观点,为未来的方向提供指引,对有些事情发展脉络可能之前不够明晰,但通过写作达成自我对话,可以让自己慢慢找到解决出口。

此外,《你的孤獨_,虽敗猶榮》的書名選定過程也颇費周折。“開始時他們為這本書設計了200多個名字”,後來取名為‘你的孤獨_,虽敗猶榮’”。

劉同說,這本書適合當一個人獨處時看,“比如想跟自己對話、感到迷惘或有問題難以想清楚時。”平和的心态,在工作與寫作中尋求安慰。此外還會健身聽歌或到處逛,即便在出差旅行途中也不例外。但由於英文太差,所以只好把每次出差都當成旅行,在處理完手頭工作後,就到一個地方待一天第二天離開。在這段時間內會去小巷子里行走專門吃大排檔哪里人多往哪裡挤,以至於讓他覺得像當地人而非路過觀光客。

如果是在飛機上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劉同還會利用這段時間來寫作或改稿。但劉同說,其實主要是在家完成寫稿工作,“一般晚上12點以后會寫一個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