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一个在西方古典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他的故事充满了逆境与挑战。然而,这位天生的音乐家并未被困难所击败,而是用自己的坚韧和创造力将这些挫折转化为动力。

1770年12月6日,在波恩市的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家庭中,贝多芬诞生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4岁时能够弹奏羽管键琴,并在8岁时便开始登台演出,赢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的才华很快吸引了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聂费,让他成为学生,并推荐他到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标志着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前往巴黎拜访莫扎特,不仅受到热情接待,而且还获得了莫扎特赞赏的话语:“这位年轻人不久后会博得世人的称赞!”但就在此后两个月里,贝多芬失去了母亲。这次打击让他的父亲意志消沉,但对贝多芬来说,却成了促使他继续追求梦想的力量,他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再次回到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贝多芬以《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对自由与理性的渴望。随后,他因才能而被李希诺夫斯基公爵收为仆役。在维也纳,他以即兴钢琴奏迷住人们,其旋律如细水潺潺、惊涛骇浪、鸟语鸡鸣或暴风骤雨,每一段都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30岁时,爱上了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最终被安排嫁给一个伯爵。这让貝多芬深感悲痛,但更令人痛苦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失聪。他曾经努力治疗,却无济于事,最终搬到了维也纳乡下疗养两年,但病情并没有好转,只能听到窗外教堂钟声渐行渐远。

绝望中的貝多فن决定要扼住命运咽喉,不让它毁掉自己。他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离开了官廷乐会,而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貝德維恩。

32岁起開始音樂創作,在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了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色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這首作品音调跌宕起伏,有時沉静凝思,有時愤慨咆哮,使聽者情绪激愤。不过,這部作品原本是為拿破崙所寫,但是當貝托文聽聞拿破崙加冕為帝後,因愤慨而改写献词,将其改为“纪念伟大的人物”。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期间,由于趋炎附势的心态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应付这个局面,比托文忍无可忍,用凳子向公爵扔去,并留下一张纸条:“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而我之所以成为比托文,却是我自己。”

另一次,当比托文与歌德一起散步,与皇后太子及一群贵族相遇。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比托文坦然地说:“让路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比托文则背着双手挺胸阔步前行。那次,比托文真正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

54岁时,比托文创造出了《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这是一部耗资六年的巨型工程。在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第一次在维也纳卡德剧院进行演出。尽管比托文既看不到眼前的乐谱,也听不到丝毫声音,但依靠记忆指挥整个过程结果极尽喝采声,不计其数!皇族成员只鼓掌三次,对比民众五次鼓掌感到遗憾。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比托文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世界带来永恒的声音和灵魂触动的人类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