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两个“盲流”南头边关检查站偶遇
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1987年2月,21岁的他来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怀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来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想去深圳打工,却没有边防证过关。没想到,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没有边防证却也想去深圳的一个年轻人,两人从此成了共患难的铁哥们。
那是上午11时,李勇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突然拉着他的手说:“你想去深圳吗?我们去找个熟悉这里的人带我们去吧!”没多久,他们找到了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每人交了50元钱后,在那人的指点下,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而同伴却深深吸了两口气,对李勇说:“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过了边防站,他俩这才开始交谈。李勇得知,这个叫潘石屹,比他大两岁,是从北京国家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的!他们聊起未来计划,当晚就决定一起闯荡这个风雨飘摇的大海。
布吉镇,他们四处寻找工作,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找到合适的机会。一周之后,只剩下5元钱。在一家招待所里住宿,每晚只需3元。这时候,他俩决定卖苦力来解决生存问题。
第二天,他们在布吉镇的一家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挑砖头的活儿,每天10元;加班每小时1元。当夜幕降临,他们坐在招待所里,看着彼此脸上的疲惫和希望,就像望眼欲穿一样期待明日早晨再次回到那个劳作的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这对兄弟逐渐适应这种艰辛生活。而且有一天,当他们正在忙碌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向包工头支取30元,然后拉着李勇去了街上的书店。他买了一本《白发魔女传》,而潘石屹则买了一些经济学书籍。不禁好奇的是,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不仅仅是在建筑工程中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还学会了解市场和销售技巧,最终被一家电话机公司聘为业务员。但由于语言沟通障碍,他们最初几个月业绩并不理想,但并未放弃,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足够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最终,他们成功打开了局面,并且因为创新的销售策略被提拔为业务经理。此刻,一种渴望更高成就的心情驱使他们离开舒适的地位,再次踏上了前往海南省建设新生活之旅,不知道将会迎接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但即便如此,这对曾经共同经历过风雨、互相扶持的小伙伴,也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信念,便能够走出迷雾前的道路,为自己开辟一条光明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