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成了亿万富翁,我在潘石屹的工地上当小工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讲述并刊登这段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回忆,揭示“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1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红砖,一起抬过预制板,同吃过一份盒饭,同喝过一瓶矿泉水,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却成了拥有300亿元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他们的人生道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呢?他们的情感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迪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打工汉的回忆和反思,从中寻找答案吧!
深圳,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是两个“盲流”的故事发生的地方。
1987年的2月,我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来到广州,因为没有找到正式工作,所以我决定再次尝试,在深圳开始我的新生活。我怀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在南头边关检查站徘徊,那时还没有边防证无法通过。没想到,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年轻人,我们很快就成为铁哥们。
那是一个上午11点,我们两个人被告知要翻越铁丝网才能进入深圳。这时的一个偶然机会,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每个人都交了50元钱后,我们成功地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过去。那时候,我心痛花了50元钱,但那个朋友却深深吸了两口气,然后兴奋地说:“深圳,我来了!”
经过那次经历,我们才真正开始交流。在了解彼此之后,我得知他叫潘石屹,比我大两岁,是来自甘肃天水的一个工程师。他放弃了北京国家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的一份好工作来到这里,他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而我,则是因为家庭压力选择离开家乡来的。
随后,我们一起在布吉镇找工作,但我们的命运并非平静。一周后,当我们的口袋里只剩下5元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新的出路。就在这一刻, 潺 亮出了他的计划:去卖苦力暂时解决生存问题。我虽然感到困惑,但也看到了他的坚定与决心。
第二天,我们去了布吉镇的一家工地,那里的活儿是挑砖头,每天10元加班每小时1元。我算了一下,不禁满足地说:“只要这样下去,每月能赚300多元!”而他,却说:“先在这里干吧,只要找到改变命运的大门,以后的日子,就不会这么艰难。”
尽管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粗活,但是他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而有一天,当我准备休息的时候,他向包工头支取30元钱,并带着我去书店买书。我购买的是《白发魔女传》——一本武侠小说,而他则购买了3本经济方面的手册。他解释说:“看书,就是学习;你看书,是消磨时间。”
最终,我们留下来完成工程,并且得到3500多元高于合同规定金额的地面报酬。当晚,他提议继续寻找更好的机会,而不是留下来把项目完成,这让我感到有些迷茫。但是,最终还是跟随他的脚步离开了那个地方。
1987年的11月,也就是半个月后,他们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其底薪2000余 元,再按业绩提成。不过,由于我们不懂粤语,而且普通话带有浓厚方言,使得推销变得异常困难。在一次推销过程中,被对方拒绝,说:“你们普通话都不会说,您们捣什么乱?出去!”但是在写字条上的简单沟通,让对方意识到我们的产品质量良好,最终买下五部电话机。
第一个月,他们只推销20部电话机,没有任何提成。这让我的心情跌至谷底。而他,却依旧保持乐观,说:“眼界放开些,在工地上靠卖苦力,每天挣10多元钱,就满足吗?只要找到了改变命运的大门,每天何止10万元都不足为奇!”
最终,他们果真打开局面,将每人的收入提高到500多元,还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不料,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安心,不满足。在一次谈话中,他兴奋地说,“海南建省啦!这是巨大的发展机会,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而我则担忧地说,“留下来吧!至少现在已经可以挣五六百块啊!”但最终还是跟随他的脚步前往海口。
然而,一切似乎又重演:他们在海口住半个月,也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当一切事情都指向失败的时候,有一次偶然的情况使他们终于获得了一线希望。那是一个8月26日中午,当两人手中的最后1块硬币即将耗尽的时候,他们决定冒险去砖厂求职。经过几个小时努力,他们终于被老板收留开始新的劳动生活。
那些日子里,无论是挖土、和泥、脱坯或垒墙,全凭双手劳作。一整天下来,全身污泥覆盖,更因酸痛折磨。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止我的内心深处渴望变化的声音——渴望超越现状,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明天。这场艰辛旅程,或许只是为了证明,即使身处逆境,也有可能突破自我极限,用自己的双手铸就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