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成功就是他取舍结果。” 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又很有感情。

事实确实如此,比如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时,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中,由于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这次战略上的精明决断催生了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使得通用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都不会落伍。

虽然人们会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好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取舍,是近乎直觉悟性还是审慎理性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得益于选捩之道。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年代里,当时很多朋友建议他把手头的事扩大,但王石不同意。他提出超过25%利润不做。在那个时代里,让身边的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可以快速增值的事情,如录像机产业,因为超额利润吸引众多追逐者,最终导致供过于求,最终损失巨大。而当时所有这些,都被记录为红字,这说明市场很公平,每个行业都需要自己的定位与专长。而这个决定,为后来的迅速开发奠定基础,同时也避免了一些潜在危机。此外,在1998年开始的一个减法过程中,将退出那些还能赚钱但并不符合其长远规划的地方,就这样成为了一种减法策略,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并早已7年前开始实施。

人的三次放下

对于王石来说,要有所放下才能坚持下去。他从记忆犹新的人生经历中常常提到那三次放下的重要性:

1983年的第一次放下。当时33岁,从军队退役后,他曾工作过政府机关,一度有些野心,但又觉得平庸生活无法满足自己,所以决定离开过去开始全新的生活。那一年5月7日,他坐火车抵达深圳,并丢掉一切准备开启新篇章。

1988年的第二次放下。当推动完成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即现在的地产项目)的股份制改革后,他决定自愿退出个人股份。这一步骤成为了他职业经理人的道路,以及他对未来的投资方向。

1993年的第三次放下,当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造成极端困难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比起继续涉足其他可能带来更大利润项目而暂缓发力,更希望专攻房地产业。不仅如此,还接受更严格的心理考验,因为这一步骤要求勇气和魄力,是一种沉重却必要的情感决断。这场挑战最终帮助万科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与其历史相呼应,其影响深远至今。

通过这些励志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关于如何面对选择与挑战,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挑战成为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