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社会舞台上打造千亿级企业背后的取舍之道,中国十大天才少年的启示

人的一生都充满了两难的选择,我们必须学会做出抉择。选择往往伴随着痛苦,有时候意味着放弃过去拥有的或适应的状态。商人们在权力、财富和感情的取舍中不断挣扎。

万科和其创始人王石的事迹可能为我们的企业提供更多借鉴。在政策波动和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什么让万科不仅存活下来,还能不断壮大?王石对“取舍”二字进行了详尽阐释,用万科的经历加以注解。

超过25%利润不做

卓越的商人们总能看到市场中的机会。如果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赌命,那么王石显得过于保守。他同意:“我非常认同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公司,他们成功都是他取舍结果。”

事实如此,如何使成熟的大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杰克·韦尔奇通过出售71项业务和生产线,以及完成118次交易,使通用电气实现了“数一数二战略”,并保持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也不会落伍。

虽然人们会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放弃很多好机会?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取舍,是直觉悟性还是审慎理性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是得益于取舍之道。“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利润达到200%~300%,这种超额利润使许多公司都挤进这个行当,但供过于求,利润急转直下。我对1984~1992年的贸易做过统计,看看赚钱的是黑字表示,看看赔钱的是红字表示,由此可见市场很公平。”

此后,王石提出万科超过25%利润不做。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年代,万科坚持快速开发,以避免更多危机。而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的减法,万科早已开始实施。

人生的三次放下

对于王石来说,只有放下才能坚持。他记忆犹新的,也始终是那三次人生中的放下:

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那一年,我33岁,当过兵、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三年,有阅历,有信心。那时我的野心驱使我离开过去,将深圳作为全新的事业起点。

1988年,他有了第二次的人生放下——推动完成股份制改革后,他自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股份!

1993年5月28日,万科发行B股紧接着6月国家宏观调控展开,“当时决定只做房地产,不做其他项目真是下狠心!可以说,这是我面对的人生中第三次面对大的挑战。当时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大环境极端不好,你还要放弃其他可能带来大利润项目,这要大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