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成功也是他们取舍结果。”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确实如此,比如GE这样的成熟综合性大公司如何使自己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在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时,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等曾经起家的业务。他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

战略取舍结果催生了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而这种取舍也令通用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都不会落伍。不过人们也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同样得益于这个道理。“我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那时利润达到200%~300%,超额利润吸引许多竞争者入场,但供过于求导致利润急剧下降。我统计1984-1992年的贸易数据,上黑色表示赚钱,上红色表示亏损,最终红字多于黑字。这说明市场公平,你之前暴利之后必须吐出。”

此后他提出超过25%利润不做。在那个能通过屯地增长收益年代里,一切快节奏开发让万科躲避危机,同时从1998年开始进行减法,让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的人减法早已开始实施。

能放下才能坚持

根据王石人的记忆,从三十岁那一年开始,一直到今天,每一次放下的决定都是他生活中的重要转折点:

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那一年,我33岁,当兵工作三年,有阅历,有信心。但我并不甘平庸,有野心。那时我坐火车抵达深圳,将过去丢开准备新事业。当机缘巧合之下我的事业越发火爆,用自己的话说,“一直粗放式地赚着钱”。

直到1988年,他有了第二次放下的决定——推动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即今日之万 科)的股份制改革后,将个人股份置身其外!随着深圳市政府推出的股份制改革计划六大国企先行实施改革。自此以后,对待巨额财富产生了一种不知所措的心情,也缺乏安全感。在面对巨款与功名之间只能选其一的情况,我选择默默赚钱还是清风明月的事业。我抉择前者:“掌管财富基因,看是不具备。”

1993年的B股发行紧接着国家宏观调控展开。“当时,我们决断只做房地产,不再涉足其他项目,是真把狠心摆出来可以说,这是我第三次面临的人生‘放’走!”当国家宏观调控加剧而房地产环境极度艰难,要同时放弃其他可能带来大利益项目,这需要极大的魄力。专攻房地产业成为1993年的决策之一!

此后,如雨后的春笋般涌现的地产项目,在风雨飘摇中保持步伐稳定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