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有一句谚语:“若想创造一个世界,必先毁灭一个世界。”这句话既可能是赞美,也可能是批评,但当人们用它来评价新浪CEO曹国伟时,它反映出了他不畏挑战、勇于创新精神。这个上海男人,在新浪工作了12年,一手缔造了“中国第一门户网站”,并不断地破旧立新,从最初的掌握控股权到多次收购案,再到推进博客和微博,曹国伟都在成与败的边缘频繁游走。
2011年,新浪市值接近500亿美元,同时也伴随着各种争议,如“新浪微博内容缺乏监管”、“新浪成为曹国伟一个人的公司”等。面对这些争议,几乎没有接受过采访的曹国伟第一次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坐在一起,一一澄清。
12年做了三件事
时至今日,对于曹国伟前46年的描述不过寥寥数语:1965年11月10日出生于上海,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新闻系、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财会系毕业的人才。他曾先后供职于上海电视台和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中国互联网的大人物曾经是一个留着长发、穿衣不着调、不断旷课的“叛逆分子”。英国《金融时报》旗下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曾是他的辅导员,他眼中这个孩子“与众不同”,自信但不张扬;善于适应环境,灵活变通。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兴起之际,有“中国IT之父”美誉的四通集团老总段永基决定让他最得意门生王志东把自己刚刚收购来的华渊网改成一家可以和搜狐抗衡的门户网站。这时候,曹国威正打算离开普华永道,他打电话给时任新浪首席运营官茅道临:“我想换个工作,现在硅谷有两家大企业找我,你说我该去哪?”茅道临斩钉截铁地说:“你来新浪吧!”考虑了两天,曹国威走进了新的征程,从财务副总裁一直干到首席执行官。
经过12年的努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分别是:
第一,以统一股权为主。在成立初期,大规模引入美国投行资本导致股东利益纠结,不断更换CEO,最终以管理层通过增发股本等形式实现控股权,使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公司”。
第二,以持续增收为标杆。通过收购短信服务商广州讯龙等,无线增值业务收入暴增,并半年赶超竞争对手搜狐。
第三,以创造产品为核心。一方面推出博客,被誉为“疯狂”的举措;另一方面推动微博,让用户分享信息与思想,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结合,为平台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当然,在绚丽成绩单下,也伴随着各种负面的新闻,如未经筛选传递社会话题、新股价大跌及操纵指控等。在此背景下,“无论如何,我都欢迎政府监管”,这是他对于未来发展的一种态度。此外,他坚持每一次规划都是踏实、扎实和坚实,并认为内容是灵魂、广告是营生,而微博则是招牌——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新浪式三部曲”。